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
【摘要】:高海拔地区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冷富集作用。我国青藏高原地处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是全球平均海拔高度最高、地壳厚度最大的高寒地区。该地区工农业活动少,自然环境十分清洁。然而周边地区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加之南亚季风和西风急流的作用,青藏高原会明显受到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大气物质输送的影响,在POPs全球输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海拔地区的冰雪、土壤和植被能够很好地反映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索氏萃取、超声萃取等环境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离子阱串连质谱技术,对21种有机氯农药,8种多氯联苯和17种多环芳烃优化了测试参数,建立了固、液样品中这些污染物质的分析方法,测定了中喜马拉雅山的雪样,土壤和植被样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并研究了该含量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污染来源。
在珠峰6530米雪坑中,只有在85-102cm的污化层中测出了B[b]F,B[a]P,InPyr和B[g,h,i]P这些大环芳烃。就其它层位的样品而言,主要测出的是低分子量的多环芳烃(PAHs)。积雪中PAHs的含量与积雪中不溶颗粒物的含量有紧密的联系,微粒含量高的时候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也高。氧同位素数据和PAHs的数据显示多环芳烃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总量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珠峰海拔为4700-5620米的土壤样品中仅检测出滴滴涕(DDTs),而牧草样中,检测到六六六(HCHs)、六氯苯(HCB)、硫丹(Endosulfan)和DDTs。与15年前珠峰南坡苔藓
|
|
|
|
1 |
池继松;颜文;张干;郭玲利;刘国卿;刘向;邹世春;;大亚湾海域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6期 |
2 |
王娟;杜鹃;李梦滢;洪颖;程汉宁;倪延延;范春;;紫菜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年05期 |
3 |
郝蓉;宋艳暾;万洪富;彭少麟;;南亚热带典型地区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研究[J];生态学报;2007年05期 |
4 |
贺行良;夏宁;张媛媛;王江涛;;ASE/GC-MS法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中65种多氯联苯、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J];分析测试学报;2011年02期 |
5 |
汪瑾彦;汤桦;陈大舟;吴雪;冯洁;吴学丽;李蕾;;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J];岩矿测试;2010年03期 |
6 |
连子如;王江涛;谭丽菊;张文浩;;青岛近海生物体内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分布特征[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5期 |
7 |
吴启航,麦碧娴,彭平安,傅家谟;不同粒径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04年05期 |
8 |
孙剑辉;王国良;张干;孙胜鹏;;自然水体中主要有毒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10期 |
9 |
程金平;赵文昌;吴澄;王文华;;氯碱厂颗粒物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0 |
马骁轩;冉勇;孙可;龚剑;邹梦遥;;珠江水系两条重要河流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有机污染物含量[J];生态环境;2007年02期 |
11 |
林峥,麦碧娴,张干,盛国英,闵育顺,傅家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定量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J];环境化学;1999年02期 |
12 |
蒋可;康致泉;边雅明;陈荣莉;王极德;;选择离子叠加分析法同时鉴定环境样品中的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及多环芳烃[J];分析仪器;1982年01期 |
13 |
王淑娟;刘操;蒲俊文;;某人工湿地系统对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
14 |
方杰;王凯雄;;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测定海洋贝类中多残留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J];分析化学;2007年11期 |
15 |
骆坚平;马梅;刘操;查金苗;王子健;;用沉积物、稀有鮈鲫和生物模拟采样器评价水体中PAHs和OCPs的生物富集和有效性[J];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
16 |
乔梦;安太成;曾祥英;张德林;李桂英;张国霞;郭俊;;广东西江流域饮用水源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与来源[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
17 |
王江涛;谭丽菊;张文浩;连子如;;青岛近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0年11期 |
18 |
;环境科学研究第20卷(2007)总目次[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
19 |
麦碧娴,林峥,张干,盛国英,闵育顺,傅家谟;珠江三角洲河流和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研究——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20 |
;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