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肋游仆虫绿色荧光蛋白(GFP)人工染色体的构建
【摘要】:
原生动物是区别于原核生物和高等真核生物的一个特定类群。它们作为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诸如,密码子使用的特殊性、单基因染色体结构和多核现象等,是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和模式生物。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是下毛目(Hypotrichida)游仆科(Euplotidae)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种。其具有一个无转录活性的生殖核(小核),负责有性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一个具转录活性的营养核(大核)负责细胞营养生长过程中基因的表达。
下毛类纤毛虫的大核染色体被称为“基因大小染色体(gene-size chromosome)”,其含有一个基因编码序列,5′和3′端各有一段基因表达调控序列以及端粒序列(C_4)_4(A_4)_3,是真核生物中结构最简约染色体。这一特征是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优势,是本研究构建纤毛虫人工染色体,分析基因功能的基础。
本研究首先克隆了八肋游仆虫的β_2-微管蛋白新基因(DQ864704),与β_1-微管蛋白基因相比,基因编码区(1335bp)的同源性达到99.1%。基因的非编码区(即上下游调控序列)的差异较大,但上游调控序列中均有一个TATAA盒,而且均富含AT。我们利用β_2-微管蛋白基因的上下游调控序列,构建纤毛虫大核人工染色体EUAMC,该染色体包括八肋游仆虫β_2-微管蛋白基因的上下游基因表达调控序列和端粒序列;动物绿色荧光质粒pEGFP-N_1(Clontech)的质粒元件-GFP基因、多克隆位点和抗生素基因(Kan~r)等。GFP基因将作为标记基因置于β_2-微管蛋白基因上下游调控序列之间。为了使GFP基因在八肋游仆虫中得到高效表达,用点突变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便于原生动物细胞定位与基因功能的分析。用优化的脂质体转化方法将含有人工染色体的重组质粒pBTub-tel2转化到处于有性生殖分裂间期阶段的游仆虫细胞中,结果表明,GFP基因在游仆虫细胞中得以高效表达,36-48小时绿色荧光均匀分布在细胞核周围,逐渐扩散到整个细胞,染色体能够在大核中保持约90小时。
|
|
|
|
1 |
王莹;罗国坤;韩烈保;;结缕草胁迫诱导型启动子Rd29A的克隆及功能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8期 |
2 |
李大光;;多元的科学投资——克里格·文特尔获得经费的方法[J];科技导报;2011年19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