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观尺度两相流动的数值方法与机理研究
【摘要】:介观尺度通道内的多相流动涉及复杂的动力学特性,仅靠理论简化分析、实验半经验的方法以及引入许多经验关系式的数值模拟方法,很难准确描述该复杂流动中的颗粒受力、动量能量的相间传递、相间分界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该流动真实机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模拟惰性颗粒两相流动,采用有限元方法数值求解流场的N-S方程,并增加联立求解能量方程,应用牛顿定律追踪颗粒运动,并通过积分颗粒表面的粘性应力和压力获得颗粒的受力,从而实现了对颗粒两相流运动的真正直接数值模拟。通过Delaunay-Voronoi法生成非结构化的三角形单元网格,颗粒移动时,通过求解Laplace方程得到网格移动速度,当单元网格严重变形时网格将重新划分,以确保网格质量。控制方程通过Galerkin法离散,流体与颗粒动量方程通过推导生成一种弱解形式,这样颗粒和流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和扭矩就不必专门加以计算。颗粒位置的更新将由其速度决定,时间步长由颗粒的速度和加速度来自动调整,方程的非线性部分由牛顿迭代求解,线性部分由GMRES算法来求解。用该方法模拟颗粒的沉降及颗粒溶解引起的相变及相间分界面的形状变化,在介观尺寸上阐明该复杂流动中颗粒的运动规律、相间分界面的移动变形、颗粒相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构以及传热和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得到颗粒两相流的一些新特征。通过以上方法的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热对流引起了流场流动的变化和不对称,颗粒在热流体中沉降,热对流产生的力加速了冷颗粒的运动,尾部形成了涡脱落;颗粒在冷流体中沉降,热对流产生的力阻碍了冷颗粒的运动,尾部形成了羽流;颗粒溶解引起的颗粒表面形态的变化引起了颗粒的横向摆动,并使颗粒沉降速度发生了变化。
(2)双颗粒在等温流体中,经历了拖曳、亲和、翻滚后,最终分别在一侧通道壁附近稳定沉降;双颗粒在热流体中沉降,热对流引起了颗粒沉降时的水平方向的摆动,出现了周期的拖曳、亲和、翻滚现象,且颗粒趋于分散;双颗粒在冷流体中沉降,热对流使颗粒的沉降保持稳定,未出现拖曳、亲和、翻滚现象,且颗粒趋于聚集;与等温条件下颗粒沉降相比,溶解双颗粒沉降时,颗粒运动轨迹、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除与颗粒质量相关外,还与对流引起的颗粒尾迹、涡的脱落有关。
(3)椭圆颗粒在等温流体中沉降,当椭圆长轴与x坐标轴垂直时,椭圆颗粒要发生旋转,运动行为的变化和摆动;椭圆颗粒在热流体中沉降,颗粒最终以通道中心线为平衡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周期性摆动;热颗粒在冷流体中沉降,椭圆颗粒在一侧通道壁发生周期性摆动,沉降速度及角速度也出现周期性变化。
另外,基于连续力学的网格方法通常很难捕捉边界滑移、热扰动等的影响,也难以适用于含多尺度特性的各种问题,而分子动力学时间及空间尺度通常局限于纳秒和纳米级。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无网格粒子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dissipativeparticle dynamics, DPD),采用四次方光滑函数构造了远程排斥近距吸引的保守力势函数,对液气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并完善了DPD方法中的运动颗粒受力、扭矩计算方法、运动控制方程、DPD参数,对固液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阐明DPD方法在介观尺度上研究颗粒两相流动的可行性。
对Y型通道内的流动过程,通过调整流固粒子间作用力系数比a_w/ a_f、粒子注入速率、驱动外力等因素,模拟分析了流体在表面张力、重力以及流体与固壁相互作用下的流动过程及流动模式。研究了流动过程形成的不同的多相系统界面和接触线动力学特征。对流体绕流三维球体进行了耗散粒子动力学计算,并与经典关联式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表明,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DPD方法能准确的计算出阻力系数,在较大雷诺数时,由于流体的动力学参数及流体压缩性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差异。低雷诺数时的颗粒沉降计算结果与直接数值模拟结果一致,表明DPD方法对颗粒两相流动的研究具有可行性。
|
|
|
|
1 |
喻真烷;两相流动的基本方程与压降计算[J];核动力工程;1982年02期 |
2 |
曾丹苓,敖越;两相流动熵方程及熵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
3 |
孙弼;黄跃;俞茂铮;;汽轮机初始湿蒸汽级的不平衡两相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4 |
范晓伟,秦贵棉,阴建民,陈钟颀;喷嘴内制冷剂两相流动模型研究[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5 |
李亮,丰镇平,李国君;一维喷管中存在自发凝结的跨音速湿蒸汽两相流动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
6 |
曾卓雄;周力行;张健;;用颗粒相双尺度二阶矩湍流模型模拟突扩两相流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7 |
沈宗沼;;国内液固两相流泵的设计研究综述[J];流体机械;2006年03期 |
8 |
陆云峰;周月桂;曹威城;章明川;;多流体碱雾发生器内蒸发喷雾射流的数值模拟[J];锅炉技术;2006年05期 |
9 |
白桥栋;翁春生;;内弹道双一维两相流数值计算的CE/SE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0 |
刘静;徐旭;;随机轨道模型在喷管两相流计算中的应用[J];固体火箭技术;2006年05期 |
11 |
谢菲;吴占松;;文丘里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J];动力工程;2007年02期 |
12 |
阎昌琪;于凯秋;栾锋;曹夏昕;;摇摆对气-液两相流流型及空泡份额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8年04期 |
13 |
杨卿伟;童明伟;;对红外热象仪所测两相流动壁面温度数据的标定[J];机电设备;2008年05期 |
14 |
李亮;李瑜;吴晓明;陈红梅;李国君;丰镇平;江生科;孔祥林;孙奇;钟刚云;巫志华;吴其林;王建录;王为民;;汽轮机中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研究[J];热力透平;2008年04期 |
15 |
张成进;鞠剑峰;倪红军;黄明宇;廖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两相传质过程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9年07期 |
16 |
王南炎;两相正激波松弛流数值计算[J];兵工学报;1990年02期 |
17 |
霍然,范维澄;蒸发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18 |
宋明,杨新民;内弹道两相流动计算中两类边界条件的处理[J];兵工学报;1993年03期 |
19 |
孔文俊,栾庆富,张晓梅,程尚模;旋转煤粉分离器内两相流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
20 |
吕成道,王汉强,李佛金,程尚模;微重力下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研究──关于地面模拟实验的可行性分析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