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传爆药装药结构研究及起爆过程数值模拟
【摘要】:钝感主装药的出现,对引信爆炸序列中的传爆药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传爆药柱必须要有足够的输出用于可靠起爆钝感主装药。传统的圆柱形传爆药柱很难适应钝感主装药的可靠引爆要求。针对该问题,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几种高能结构传爆药柱的设计理论和起爆过程,达到了提高输出的目的,为钝感弹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综合运用炸药冲击起爆理论、有效装药理论、聚能效应理论、波形控制理论及拐角效应等理论,设计了环形、锥环形、凹球形(包括外圆凹球形和外锥凹球形)和半球形四种新型传爆药装药结构,并对其起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其中锥环形和凹球形结构设计属于首次研究。
2.首次将多点起爆技术应用于环形、锥环形结构传爆药柱的起爆过程。设计了适用于环形、锥环形传爆药柱起爆的四点和八点同步起爆网络,并对它们的同步时间进行了分析计算。
3.利用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四种结构传爆药柱的起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果。并且首次对环形、锥环形传爆药柱在多点起爆条件下径向汇聚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汇聚过程及轴向传播的细致过程图象。
4.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四种新型结构传爆药柱的起爆威力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1) 多点起爆条件下环形传爆药柱的起爆威力较圆柱形提高约57%。八点起爆效果优于四点起爆效果;
2) 多点起爆条件下锥环形传爆药柱的起爆威力较圆柱形提高约65%;八点起爆效果优于四点起爆效果;
3) 凹球形传爆药柱起爆威力较圆柱形提高约55%。外锥凹球形起爆威力大于外圆凹球形;
|
|
|
|
1 |
胡双启,刘瑛,曹雄;适应钝感弹药发展提高武器系统使用的安全性[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
2 |
曹雄;胡双启;张建忠;;装药结构对传爆药柱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年S1期 |
3 |
王晓峰,戴蓉兰,涂健;传爆药的烤燃试验[J];火工品;2001年02期 |
4 |
王凯民,符绿化;引信爆炸序列钝感化发展研究[J];探测与控制学报;1995年03期 |
5 |
张金勇;胡双启;曹雄;;高起爆能力的新结构传爆药柱研究[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6年02期 |
6 |
;自动装定的时间引信[J];探测与控制学报;1990年01期 |
7 |
王雨,王尔林,何莹台;现代引信导、传爆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J];探测与控制学报;1994年03期 |
8 |
曹雄,袁凤英;聚茋-X传爆药工艺研究[J];火工品(火工品与烟火);1997年04期 |
9 |
胡双启,曹雄;高起爆能力的新结构传爆药柱研究[J];兵工学报;2002年02期 |
10 |
王作山,刘玉存,张景林,张保民;约束条件对传爆药输出压力的影响[J];火炸药学报;2003年02期 |
11 |
裴莉莉,刘文怡,袁凤英;关于JD-X传爆药冲击波感度的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2 |
滕跃鹰;曹雄;胡双启;;凹球型传爆药起爆过程尺寸匹配的数值模拟[J];四川兵工学报;2006年03期 |
13 |
谭迎新,裴莉莉,胡双启,张景林;传爆药撞击感度试验装置及其控制部分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4 |
白红娟,张景林;钝感高能传爆药中多硝基聚苯撑测定方法研究[J];兵工学报;2003年01期 |
15 |
韩宝成,苟瑞君;传爆药起爆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火工品(火工品与烟火);1997年04期 |
16 |
袁凤英,闻利群,刘玉存;聚茋-X传爆药的热安定性和冲击波感度[J];火工品(火工品与烟火);1999年03期 |
17 |
张树海,张景林;PBX传爆药制造中的界面化学问题[J];火工品;2001年02期 |
18 |
王作山,郑敏,刘玉存;HMX粒度对HMX/F2641冲击波起爆感度的影响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9 |
李文彬,王晓鸣,赵国志,杜忠华;多破片命中时炸药的冲击起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20 |
戴开达,陈鹏万,黄风雷;炸药损伤及其对冲击起爆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