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族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水溶液的流变特性
【摘要】:
本文以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NaAMC_(14)S)为共单体,与丙烯酰胺(AM)实施了水溶液均相共聚合,并使NaAMC_(14)S的浓度处于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制备了具有微嵌段结构的共聚物NaAMC_(14)S/AM;用红外光谱法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乌氏粘度法测定了特性粘数,相对表征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荧光探针法与表观粘度法重点研究了共聚物的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NaAMC_(14)S/AM是新一族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不仅克服了胶束共聚合的诸多缺点,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分子链中疏水嵌段较长,因此具有很强的疏水缔合性,其水溶液的切力变稀行为具有明显的可逆性,表现出强的抗剪切性能。本研究中特别发现到,共聚物NaAMC_(14)S/AM其盐水溶液的表观粘度远高于纯水溶液的表观粘度,当共聚物浓度为0.3%(wt%)、CaCl_2浓度为2%(wt%)时,溶液的表观粘度竟然提高了三个数量级,表现出独特的正性盐敏性(即遇盐变稠)。
通过分别改变AM与NaAMC_(14)S的投料比、改变外加电解质NaCl的加入量以及引发剂的用量,制备了分子链微结构系列变化的共聚物NaAMC_(14)S/AM;采用荧光探针法与表观粘度法研究了共聚物分子链微结构与其疏水缔合性能之间关系,较充分地探索了共聚物分子链中疏水微嵌段含量、疏水微嵌段长度及共聚物分子质量诸微结构因数对共聚物疏水缔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NaAMC_(14)S/AM的疏水缔合性随着疏水微嵌段含量的增加而增强,随着疏水微嵌段长度的增长而增强,当疏水微嵌段含量和嵌段长度一定时,共聚物的疏水缔合性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强。
本研究还合成了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二溴化-N,N′一六(甲基十二烷基)己二铵(C_(12)C_6C_(12)Br_2),采用表观粘度法和荧光探针法深入研究了共聚物NaAMC_(14)S/AM与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C_6C_(12)Br2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一族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NaAMC_(14)S/AM与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C_6C_(12)Br_2之间具有强烈的疏水相互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C_(12)C_6C_(12)Br_2的加入,使共聚物NaAMC_(14)S/AM在浓度小于其临界缔合浓度(cac)时即发生分子间的缔合; C_(12)C_6C_(12)Br_2在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就与共聚物NaAMC_(14)S/AM形成混合胶束;当共聚物浓度的浓度为0.3wt%时,随着C_(12)C_6C_(12)Br_2加入量的增多,共聚物水溶液的粘度会发生大幅度的提升,在最大值处粘度竟提高了3个数量级。研究中还发现,共聚物NaAMC_(14)S/AM与C_(12)C_6C_(12)Br_2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共聚物分子链中的疏水微嵌段含量有关,疏水微嵌段含量越多,NaAMC_(14)S/AM与C_(12)C_6C_(12)Br_2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溶液粘度提升的程度越大。
|
|
|
|
1 |
郭浩鹏;高保娇;杨莹;;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在表面活性单体胶束溶液中的制备及其流变特性[J];高分子学报;2008年05期 |
2 |
郭浩鹏;高保娇;章艳;汪剑;;含孪尾型丙烯酰胺的HAPAM在新胶束聚合体系中的制备及其疏水缔合性[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8年02期 |
3 |
张茂根,翁志学,黄志明,潘祖仁;表面活性单体存在下的MMA/BA──乳液共聚合(Ⅲ)乳液的稳定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
4 |
程时远,徐祖顺,路国红;表面活性单体及聚电解质[J];湖北化工;1994年04期 |
5 |
朱志博,张力,刘敬芹,刘意;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无皂水性涂料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6 |
张茂根,翁志学,黄志明,毛昕,潘祖仁;离子型表面活性单体存在下的MMA/BA乳液聚合(Ⅰ)——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及其(共)聚合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12期 |
7 |
刘慷慨;李蕾;高保娇;;单分子链胶束的胶束化行为与相关新概念的提出[J];化学研究;2008年01期 |
8 |
张茂根,翁志学,黄志明,潘祖仁;表面活性单体存在下的MMA/BA乳液共聚合(Ⅱ)聚合动力学及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
9 |
徐健,李干佐,姚继发;马来酸酐双酯型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和性质[J];日用化学工业;2002年02期 |
10 |
付永祥;温家伶;李磊;陈韬;;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半连续聚合研究[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5期 |
11 |
于亚明;高保娇;王蕊欣;;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的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05年04期 |
12 |
王金兰;任鲲;林梅钦;徐春明;;矿化度对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溶液性质的影响[J];精细化工;2005年S1期 |
13 |
韩利娟;陈洪;罗平亚;叶仲斌;;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临界质量浓度的计算[J];精细化工;2005年S1期 |
14 |
韩利娟;叶仲斌;陈洪;罗平亚;;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自组装行为[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5 |
刘慷慨;李蕾;高保娇;;季铵盐型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单体AMC_(16)AB胶束化行为的研究[J];化工中间体;2007年02期 |
16 |
鲁红升;冯玉军;操卫平;;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驱油性能研究[J];钻采工艺;2010年02期 |
17 |
陈凯;吕永利;王丹;钟安海;于涛;;耐高温压裂液增稠剂的制备及耐温构效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1年04期 |
18 |
冯玉军,罗传秋,罗平亚,董兆雄,严启团;疏水缔合水溶性聚丙烯酰胺的溶液结构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年06期 |
19 |
韩丽娜;程原;;二个哌嗪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与界面性能[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20 |
刘慷慨;高保娇;郭浩鹏;;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乙基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J];胶体与聚合物;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