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复合负荷模型的静态电压稳定研究
【摘要】:随着国内电力系统向大机组、大电网、超高压和远距离输电方向的发展,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越来越复杂,系统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电网电压的调控也变得更加艰难,电压稳定性问题成为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因此,如何防止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已成为目前电网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以计及复合负荷模型的静态电压稳定研究为主要内容。在对改进连续潮流算法的基础上,对复合负荷模型及其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连续潮流算法。该算法在连续潮流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几何参数化,充分利用增加的一维校正方程改变了收敛方向,避免雅克比矩阵的奇异,有效地改进了潮流算法的收敛性。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其次,对基于复合负荷模型(zIP负荷和感应电动机负荷的组合)及其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搭建复合负荷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复合负荷的静态负荷特性,并采用公式推导将其直接运用于电力系统P-V曲线的计算中。通过算例分析了复合负荷模型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感应电动机负荷稳定性和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文研究了负荷模型对V-Q曲线和无功裕度的影响。通过对薄弱节点配置可变的无功电源,获得系统节点负荷V-Q曲线,从而得到无功裕度。利用灵敏度和无功裕度指标得到系统的相对弱节点,并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的负荷模型对V-Q曲线和无功裕度的影响。
最后,本文还进行了基于奇异值分解法的电压稳定分析。在对雅克比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法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弱节点判断指标。并对系统的薄弱区域和稳定裕度进行判断。通过实际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还研究了负荷模型对薄弱节点的影响。
|
|
|
|
1 |
朱振青,王步云,黄文英,沈昆仑,陈志;电力负荷实用建模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19期 |
2 |
张明理;王天;唐果;赵瑞;赵东成;;负荷模型对系统暂态稳定计算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年22期 |
3 |
梁冰冰;;适用于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的负荷模型[J];农村电气化;2009年01期 |
4 |
于游;张明理;;不同负荷模型对系统仿真计算的影响[J];东北电力技术;2010年02期 |
5 |
张志勇;有载调压变压器一阶滞后负荷模型仿真[J];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6 |
文劲宇,吴青华,程时杰,张克元;利用就地测量量进行负荷静态等效的新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9年10期 |
7 |
柯丽;国内主要电网负荷模型分析及使用情况介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08期 |
8 |
黄梅;贺仁睦;;电力系统现象观测装置的初步研究——负荷动态模型的建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9 |
邱晓燕,李兴源,宋永华,刘红超,刘俊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和最小二乘法估计负荷模型的比较[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6年05期 |
10 |
李欣然,陈元新,蒋铁铮,唐忠;电压稳定研究中的负荷模型及其建模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年06期 |
11 |
李旭前;孙士云;;基于WAMS的静态负荷模型参数辩识[J];云南水力发电;2007年04期 |
12 |
鞠平;;电力系统对负荷建模的要求[J];现代电力;2008年04期 |
13 |
茆超;;含有大型风电厂地区的负荷建模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0期 |
14 |
韩如月;杨雯;孟祥东;孙夏;;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5 |
赵红嘎;;基于SLM模型的负荷模型总体测辨方法[J];海峡科学;2010年10期 |
16 |
鞠平,卫志农;电力负荷特性的在线测辨——模型及辨识[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2年04期 |
17 |
李力,朱守真,沈善德,艾芊,曲祖义,蒋蕾;负荷动态模型集结[J];电力自动化设备;1999年04期 |
18 |
刘正谊,谈顺涛,苏盛,陈凤,陈超强;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的实用化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5年02期 |
19 |
侯俊贤;汤涌;张红斌;张东霞;;感应电动机的综合方法研究[J];电网技术;2007年04期 |
20 |
徐琼璟;徐政;;基于PSS/E的电力系统机电暂态负荷模拟[J];华东电力;200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