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采暖季空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研究
【摘要】:空气颗粒物又称气溶胶,是由固体颗粒或者小液滴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系,空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多种多样,来源复杂,各种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化学组分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尤其是对人类的心脏和呼吸系统有极大危害,由于各化学组分对光的散射、吸收等作用,对大气能见度及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因此,我们应及时开展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首先对当地空气颗粒物中化学组分进行特性分析,其次进行来源解析研究,从而制定相应污染防治措施。
采集了2010年晋城市采暖季四个采样点TSP样品,测定了TSP中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碳成分,分析了晋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最后应用富集因子法和CMB模型定性和定量解析2010年晋城市采暖季空气颗粒物来源,并与2006年部分研究内容进行了比较。
2010年与2006年晋城市不同点位TSP中所含元素种类基本相同,Na、Mg、Al、Si、K、Ca、Ti、Fe占检测元素的95%以上,2006年晋城市采暖季TSP中一些无机元素质量浓度远高于2010年,Na、Mg、Al、Si、K、Ca、Fe等元素质量浓度2006年是2010年的5-10倍,其它一些元素变化不大。
2010年与2006年晋城市采暖季TSP中Cl-、NO3-、SO42-质量浓度都较高,其中SO42-质量浓度最高,不同点位离子质量浓度不同;2010年采暖季TSP中离子质量浓度除Cl-变化不大外,NO3-、SO42-质量浓度远低于2006年,通过计算晋城市NO3-与SO42-的比值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晋城市离子主要来源于固定污染源(燃煤烟尘),但是流动污染源的贡献也不能忽视。
2010年碳的质量浓度是2006年的2倍以上,晋城市颗粒物中碳的质量浓度分别在TSP中所占比例达到20%,2010年与2006年晋城市各点位TSP中OC与EC比值均小于2.0,表明晋城市空气颗粒物中几乎没有二次碳气溶胶存在。
富集因子法研究表明,2010年与2006年晋城市采暖季Ca、Cu、Zn、Pb、Co、Cd、Hg元素富集因子高于10,说明这些元素不仅来自于地壳来源,而且人为源贡献也很大。CMB模型解析2010年晋城市采暖季空气颗粒物来源,结果表明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土壤风沙尘和建筑水泥尘是晋城市空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26%、17%、21%、16%,2010年煤烟尘对TSP的贡献率低于2006年,建筑水泥尘和机动车尾气尘则在2010年高于2006年。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13
|
|
|
|
1 |
杨圣杰,陈莎,袁波祥;北京市2.5μm小颗粒大气气溶胶特征及来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2 |
万显烈,杨凤林;大连市区大气中PAHs来源、分布及随季节变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3 |
宋燕;徐殿斗;柴之芳;;北京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水溶性阴离子的组成及特征[J];分析试验室;2006年02期 |
4 |
王红斌,陈杰,刘鹤,张小曳,史宝忠;西安市夏季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
5 |
王京丽,谢庄,张远航,邵敏,曾立民,程丛兰,徐晓峰,赵习方,孟燕军;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4年01期 |
6 |
郝明途;侯万国;周学华;王哲;;济南市PM10和PM2.5污染水平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3期 |
7 |
陈明华,陈静森,李德;上海市大气颗粒物高浓度区污染物的源解析[J];上海环境科学;1997年10期 |
|
|
|
|
|
1 |
胡伟,魏复盛;儿童呼吸健康与颗粒物中元素浓度的关联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1期 |
2 |
杨圣杰,陈莎,袁波祥;北京市2.5μm小颗粒大气气溶胶特征及来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3 |
崔明明;王雪松;苏杭;张远航;;广州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4 |
刘菁;张建强;吴香尧;张玉玉;;成都市十里店地区大气气溶胶元素组成及来源解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5 |
李伟,傅立新,郝吉明,马红,李锁强,胡伟;中国道路机动车10种污染物的排放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
6 |
孙韧,朱坦,白志鹏;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的识别和源解析的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03期 |
7 |
尹沙林;长沙黄雨的观测分析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
8 |
陈思龙,郑有斌,赵琦;重庆城区大气悬浮颗粒物(TSP)金属元素特征[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
9 |
黎彤;化学元素的地球丰度[J];地球化学;1976年03期 |
10 |
游荣高,洪钟祥,吕位秀,够赵德山,孔琴心,朱文琴;边界层大气气溶胶浓度与尺度谱分布的时空变化[J];大气科学;1983年01期 |
|
|
|
|
|
1 |
王红斌,陈杰,刘鹤,张小曳,史宝忠;西安市夏季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
2 |
彭林,李剑,朱坦,白志鹏,徐永昌,冯银厂;郑州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
3 |
赵小毛,张明时,王爱民;公路沥青拌砂点工作呼吸带空气颗粒物的GC/MS分析[J];贵州科学;1994年04期 |
4 |
梁超轲;;城市空气颗粒物的遗传毒性:空气颗粒物诱变性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6年03期 |
5 |
;环境医学[J];环境科学文摘;2008年04期 |
6 |
彭林;崔昊;张建强;任照芳;牟玲;;山西省四城市空气颗粒物中碳的组成特征[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7 |
毕晓辉;;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国际研讨会[J];国际学术动态;2011年01期 |
8 |
冯沈迎,高春梅,仝青,阮玉英;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中11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测定[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04期 |
9 |
赵天骄,宋彩军,仝青,冯沈迎,杨芳,阮玉英;呼和浩特市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中汞的分布规律[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3年03期 |
10 |
仝青,冯沈迎,阮玉英,赵天娇,杨芳;空气中有机氯农药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J];环境化学;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