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正演及属性技术精细识别煤田小构造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煤矿对于勘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矿方已将勘探3m-5m左右断层列入勘探要求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在煤矿开采、掘进过程中,小断层、小构造往往与冒项、突水、瓦斯突出等事故伴生,因此小构造、小断层对于煤矿开采意义很大。一般来讲,小构造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微小错动,同相轴扭曲,或者振幅变弱等特征。但由于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限制,煤田地震勘探对小断层的识别精度在1/4λ—1/8λ,再加上各种干扰因素和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影响,利用传统的处理和解释方法分辨3-5m左右的小断层存在困难。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提高对小构造的识别精度,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野外资料采集得到高品质的资料;二是在资料处理解释过程中运用多种新技术联合解释。仅获得高品质的资料,解释过程中不运用多种新技术联合解释,也无法较好地识别小构造,而忽略野外地震资料的品质,一味追求新的解释技术,也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而目前对小断层的识别精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资料的解释过程中,运用各种地震属性分析和谱分解等技术,提高对小断层的识别精度,但忽略了在实际地震勘探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采集参数和处理的选择以及地质构造因素对于小断层的识别精度的影响,而野外采集地震资料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野外实际得到的地震资料,经过处理,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地震解释资料,能够更好地分辨更多的小构造,提高对煤田构造的解释精确度和准确度。因此,在实际地震勘探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中,采集参数和处理的选择以及地质构造因素对于小断层小构造的的识别精度影响因素不可忽略,应加以重视。
本文通过全波场地质模型的建立,通过已知地震工区的地质资料,模拟地震工区的地质构造,地进行模型正演,对采集处理过程以及地质构造因素中主频、速度误差、横向分辨率、自由地表等影响小构造识别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寻找适宜的参数范围,在实际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予以试验,对野外资料的采集进行指导。在取得高品质资料的同时,在传统常规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方差体,谱分解,瞬时相位等多种属性技术运用到煤田小构造的解释中,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在传统常规构造解释中无法明确的小断层进行进一步分辨、解释,并进行正演模型验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对煤田小构造的识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