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沥青粘结剂煤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燃煤大国,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烟气脱硫工艺中活性炭脱硫由于其脱硫活性高、可再生、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的研究应用。目前成型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粘结剂是决定其综合性能的最重要因素,市场上通常采用的沥青、焦油类粘结剂制得活性炭具有较高机械强度,但其脱硫性能不够高,制备过程污染大,成本高。本文以自主研发的非沥青粘结剂NPA和太西煤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新型烟气脱硫活性炭NPAC,本文对非沥青粘结剂配比、成型工艺、炭化工艺、活化工艺及再生工艺对产品活性炭脱硫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经研究获得创新性结果和结论如下:
1、非沥青粘结剂NPA是一种优质的活性炭制备粘结剂,NPA粘结剂的加入更利于煤质活性炭二次基础孔的形成,从而使得活性炭微孔数量增大,比表面积增力,NPAC比PAC的总比表面积高72.2%,微孔面积高196%,平均孔径由3.53nm减小到2.00nm,其有更为发达的孔隙结构。
2、经高温炭化活化后,NPAC与PAC结构中类石墨结构(002)和(10)峰加强,这是由于粘结剂的存在使得炭化料在炭化活化过程中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微晶结构和骨架炭结构,芳香度增大,石墨化程度加大。其中NPAC的衍射峰强度最大,石墨化程度更强,这也是其机械强度最高的原因。
3、高温水蒸气活化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活性炭元素含量比例。经相同条件高温水蒸气活化后,炭表面基团出现分解,样品表面氧、氮、硫元素面积均减小,NPAC和PAC表面氧元素的浓度及O/C均有所降低,但当炭表面上氧原子数量减少时,碳原子平面层上的离域π电子的电子给体-受体的互相作用的增强,Cπ是活性炭表面碱性的主要来源,芳香环上π-π*的浓度与活性炭的脱硫能力成正比,NPAC、PAC硫容22.98mg/g、30.71mg/g分别与其与表面π-π*的浓度10.89%、7.25%相对应,并得到其关系方程y=1.85x+10.26。
4、NPA添加量和成型压力的增加,均使得煤粒与粘结剂表面结合面增大,母料中的颗粒间隙减小,结构更致密,机械强度增大;形成二次基础孔增加,经活化有效孔增加,硫容增加,但添加量过多造成孔堵塞,使硫容降低,成型压力过大会引起回弹,使机械强度降低。当NPA粘结剂由11%增加到15%,活性炭机械强度由82.63%增大到89.79%, NPAC硫容由17.53mg/g增大到32.68mg/g,随后粘结剂量继续增加,活性炭硫容降低,机械强度增幅变缓。成型压力由40kN增大到300kN,NPAC机械强度由68.13%增大到91.41%,硫容由6.86mg/g增大到31.53mg/g,成型压力继续增大,压力过大引起回弹,NPAC机械强度和硫容均降低。
5、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微晶结构变得稳定,石墨化程度加大,机械强度提高,但炭化料活化反应性降低,不利于活化扩孔和比表面积的增加,导致硫容下降。随着炭化时间的延长:活性炭的机械强度变化不大;由于脱气或结构的重排而在炭表面上形成较多的活性位和较多的二次基础孔,硫容增加。
6、随着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活化剂流量的增加,NPAC的机械强度降低,硫容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硫容最高点,继续加大活化力度则会导致反应速率加快,孔壁碳被过度消耗,有效孔数量减少,活性炭的硫容降低。
7.NPAC的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添加量15%,成型压力200kN,水蒸气1.0mL/min,活化温度880℃,活化时间150min。
8、水洗再生法和加热再生法都可以使失活的NPAC恢复一定脱硫活性。水洗再生法可以通过延长再生时间及提高水洗再生温度来提高再生NPAC的脱硫活性。加热再生法可以使得NPAC的脱硫性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再生温度在330℃到450℃之间时,利于脱附反应的发生,有利于硫酸还原反应的进行和SO2的释放。再生前后NPAC样品在1nm附近孔分布最为丰富,再生前NPAC在1nm处孔较再生后样品更为丰富,在加热再生过程中,存储于NPAC孔结构中硫酸与微孔周围活性中心炭发生还原反应消耗掉微孔周围部分炭的缘故,再生样品中2nm左右有新的孔生成。
|
|
|
|
1 |
彭会清,胡海祥,赵根成;活性炭材料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进展[J];能源工程;2003年04期 |
2 |
陈红芳;;论活性炭材料在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中的应用[J];山西科技;2010年02期 |
3 |
何春红,郑嘉明,阮湘泉;活性炭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2年01期 |
4 |
胡海祥,彭会清,赵根成;活性炭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进展[J];炭素;2003年04期 |
5 |
任红星;张香兰;李科;;烟气中气体组分对活性半焦脱硫性能的影响[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年04期 |
6 |
毛炜坤;鲁贞真;涂秦霞;汤尧旭;华坚;尹华强;;氮改性活性碳纤维的脱硫作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
7 |
张慧明;烟气脱硫技术讲座 第十讲 吸收法烟气脱硫[J];安全;1999年04期 |
8 |
董芃,曹宏伟,别如山,于洪彬;无机添加剂对湿法脱硫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9 |
;2007年度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信息[J];中国能源;2008年04期 |
10 |
王成汉;;有色金属冶炼烟气脱硫和废水处理[J];贵州环保科技;1990年02期 |
11 |
吴志坚,陶大钧,杭汇伟;锅炉烟气净化SO_2的废水处理技术[J];江苏环境科技;1997年03期 |
12 |
唐本峰,吴彦,王宁会;脉冲电晕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处理测控系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9年04期 |
13 |
赵建海,赵毅,马双忱,李燕中;粉煤灰在烟气脱硫方面的应用前景[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0年02期 |
14 |
王乃华,高翔,王庆东,滕斌,骆仲泱,岑可法;浆液组分添加剂对喷雾干燥烟气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1年03期 |
15 |
何运昭,刘林,罗卫玲;二氧化硫废气的治理方法[J];化工环保;2001年01期 |
16 |
罗永刚,李大骥;超细TiO_2 烟气脱硫的试验研究(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1年01期 |
17 |
周祖飞,金新荣;影响湿法烟气脱硫效率的因素分析[J];浙江电力;2001年03期 |
18 |
李广铿;;DCL固硫剂脱硫技术在220t/h锅炉的应用[J];广州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
19 |
陈亚非;烟气脱硫技术综述(续一)[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2年01期 |
20 |
;锅炉炉窑脱硫除尘发展动态[J];中国环保产业;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