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山煤田王封垒状断裂带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摘要】:山西省六大煤田之一的太原西山煤田,对太原市及周边市区的煤炭资源供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田主要开采石炭系和二叠系煤层。煤田位于太原盆地西侧,吕梁山东麓,西南出露燕山期侵入的二长岩体,构造形态总体为西翼陡峻、东翼宽缓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何学形态的复杂性影响着煤炭的开发利用和安全生产。
太原西山煤田地质工作开展的近几十年以来,获取了大量的详尽资料,学者们总结了煤田的构造发育特点,但涉及到构造形态学、运动学等的研究尚有许多认识上的不足。煤田下部为奥陶系、寒武系沉积地层,地下水使得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岩溶陷落柱是地下水活跃的重要地表证据,同时,陷落柱内部保留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对于构造分析、地貌以及地下水运动规律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以往的地质工作常常忽略地表出露的岩溶陷落柱信息。
本文选取王封垒状断裂带东部及周边约50Km2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野外地质体露头剖面,从空间上多角度的观察构造形态特征,并运用地质耦合的原理来分析地质体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依据地表陷落柱的空间分布特征,试讨论本区构造导水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本区地质体近东西向以缩短变形为主,整体上表现为三个不规则的褶皱变形,褶皱形态多被北东东向断裂叠加改造;区域近南北向为较大尺度的伸展变形,由一系列的北东东向的正断层组合组成,这种形态特征使得整个研究区域表现为大量的破碎的断块构造。
前人提及的“王封-随老母垒状断裂带”仅延伸至磺厂沟东梁,并未延伸至太原盆地内部;北东东向正断层发生转换、分裂、滑脱以及伴生褶皱等现象,使得地质体形态复杂化;岩溶陷落柱多发生在北东东向断层边界变形强烈的地质体边界处,分析陷落柱多发生在断裂之后,是构造带导水的重要证据。
依据地质体几何学特征及断层的截切关系探讨本区运动学,建立构造相对事件时间序列,研究认为一期构造为东西方向的起伏褶皱变形,区内以挤压应力为主。中期构造为北东东向正断层组合,体现出了大尺度的近南北向伸展变形特征,这种脆性破裂叠加在一期构造之上,使得地质体整体破碎分离,最终形成断块,为地下水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结构环境,岩溶陷落柱大量发育。最后,太原盆地开始断陷,表现为边山一阶断裂被北东东向断层所阻隔。
|
|
|
|
1 |
徐贵忠;安徽大别山蛇绿岩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2期 |
2 |
段贵银;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及运移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年02期 |
3 |
袁林川,吕宝凤;沈丘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思路[J];河南地质;1998年03期 |
4 |
谢向阳,赵英伦,罗继红;牛居油田牛12断块精细构造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5 |
沈传波,梅廉夫,汤济广,杜学斌;含油气盆地断层封闭性研究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2年04期 |
6 |
刘光明;黎冬林;;华蓥山龙滩矿区长兴组灰岩含水层地下水运动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
7 |
黄佑铭;;辐射流的潜水、承压水运动方程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年11期 |
8 |
庞忠和;地下水运动对地温场的影响——研究进展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3期 |
9 |
钟建强,詹文欢;韩江三角洲第四纪构造特征与区域稳定性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04期 |
10 |
张海洲,谢少华;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地下水运动状态的研究[J];煤矿现代化;1995年03期 |
11 |
蒋有录;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成藏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1期 |
12 |
袁林川,吕宝凤;倪丘集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思路[J];河南地质;1998年04期 |
13 |
童崇光;新疆构造演化与吐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4 |
孙磊;周东红;李学良;;渤海复杂断块小油田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研究[J];天津科技;2009年05期 |
15 |
李贺丽;;地下水动态预测方法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年07期 |
16 |
汪福炘;;裂隙含水层具“均一”含水特性之一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年01期 |
17 |
王耀东,丁祥焕,许东亚;闽东南大陆边缘活动断裂与地震[J];台湾海峡;1988年03期 |
18 |
郭永龙;;水文地质评价中的灰色系统理论[J];资源环境与工程;1988年02期 |
19 |
查全衡;;冀中坳陷的地质结构、演化历史和油气分布[J];石油天然气学报;1988年03期 |
20 |
任利生,林伟凡;中卫—同心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J];地震;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