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氧化气体生成规律与微观官能团变化的关联研究
【摘要】:我国大部分煤层属于自燃煤层,煤氧化引起的自燃火灾不仅浪费矿产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并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14]。本论文采用实验处理与理论分析的方法,针对不同煤种的低温氧化阶段,研究煤恒温氧化过程的气体生成规律与微观官能团变化特征,同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揭示煤氧化机理,对预防与治理煤氧化自燃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恒温装置系统与气相色谱仪,对不同种煤样在不同粒径、不同质量条件下进行恒温氧化实验。通过分析不同氧化时间的耗氧速率、CO生成速率等特定参数,得出不同条件下煤低温氧化阶段的气体产物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根据煤样反应罐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得出不同粒径、不同质量、不同煤种条件下煤低温氧化过程随氧气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定量的标定不同变量条件下,煤样耗氧速率、CO生成速率与恒温氧化时间的关系,分析低温下煤氧化反应的基本机理,从而掌握煤氧化过程的本质宏观变化规律。
与此同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对不同变质程度、不同粒径、不同恒温氧化时间煤样的红外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煤分子中羟基、羰基、芳香烃的等官能团的变化趋势,得出了煤分子中活性基团含量的差别,造成了煤分子化学结构上的不同,从煤内在属性上决定了其氧化自燃的难易程度[1]。
煤氧复合反应是个整体系统,煤氧化进程的外在宏观现象与煤内在分子官能团变化均反应出煤氧化特点与反应规律,通过对气体参数的微观分析,研究了不同煤样宏观气体生成规律与其微观特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了煤氧化过程特定气体参数的微观解释,同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解释,验证煤氧化反应过程中现象与参数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的掌握低温条件下煤氧化过程的发展规律,为拓展煤自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完善煤自燃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保障。
|
|
|
|
1 |
陈福霞;荣丽丽;;耗氧速率的测定及其在污水厂的应用[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07年03期 |
2 |
李冰;李玉瑛;;耗氧速率测量方法的原理与应用[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3 |
郑玉琪,陈同斌,孔建松,高定,黄启飞,罗维;利用耗氧速率判断好氧堆肥腐熟度的探讨[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
4 |
方宇翘,裘祖楠,姚振淮,漆德瑶;河流中底泥耗氧速率的测定[J];中国环境监测;1988年04期 |
5 |
方宇翘,裘祖楠,姚振淮,漆德瑶;城市河流底泥耗氧速率的测定及应用研究[J];环境化学;1989年02期 |
6 |
朱红青;王海燕;杨成轶;徐纪元;;松散煤低温耗氧速率的多因素作用特征及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
7 |
张向阳;牛华寺;吴星五;;生活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5期 |
8 |
云逢霖;;氧的传递及供氧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J];发酵科技通讯;1981年01期 |
9 |
陈世和;谌建宇;;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动态工艺(DANO)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2年05期 |
10 |
宋秀娟;张春燕;;相对耗氧速率评价工业废水可生物降解性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1年04期 |
11 |
高春娣,彭永臻,高凯,殷波;SBR法中耗氧速率的在线检测及误差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02期 |
12 |
席北斗,孟伟,黄国和,刘鸿亮,曾光明,袁兴中,王琪,白庆中;生活垃圾堆肥接种技术[J];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
13 |
郑玉琪,陈同斌,高定,郑国砥,罗维;静态垛好氧堆肥堆体中氧气浓度和耗氧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14 |
李冰;孙英兰;李玉瑛;;耗氧速率(OUR)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5 |
张卫清;蒋曙光;王兰云;吴征艳;;烟煤耗氧速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煤矿安全;2008年12期 |
16 |
李希明,向兰,柯家骏;微生物降解含油废水——微生物降解耗氧速率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
17 |
沈渝;;工业废水处理中污泥耗氧速率测定和技术分析[J];上海水务;2008年03期 |
18 |
牛云景;;汾河底泥耗氧速率测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19 |
郝晓地,张自杰;活性污泥耗氧速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1年03期 |
20 |
刘立坤,徐祖信;底泥耗氧速率的测定方法比较[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