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变换的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的主要特征。黄河下游河道一直处于一种强烈的淤积抬高状态,每年河床平均要升高0.08m,现阶段下游河床一般要高出河堤两岸地面5m,形成“地上悬河”。随着黄河流域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还要不断增加,河道生态用水将被大量占用,未来黄河的水沙关系依然会朝着不协调的方向发展,水沙关系的这种不协调导致的主河道萎缩、河道排洪能力降低以及河水水质污染等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因此研究黄河下游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了小波分析方法并结合山本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等多种方法对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四站1950—2005年近60年来的实测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由小波分解与重构方法得出黄河下游径流量、输沙量1950—2005年以来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由小波变换多时间尺度分析方法分析得出黄河下游径流量存在5a、15a、21a的主要变化周期,其中21a为首要主周期,周期变化特性最为显著;黄河下游输沙量存在7a、15a、20a的主要变化周期,其中20a为首要主周期。选出主周期21a尺度下可能的突变点,结合山本检验法进一步检验,得出黄河下游径流的突变点发生在1971年、1985年;黄河下游输沙的突变点发生在1978年、1985年、1999年。
影响水沙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输沙量的减少作用明显,通过双累积曲线方法将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情况作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花园口站累积输沙减少量为54.41亿t;高村站累积输沙减少量为47.96亿t;艾山站累积输沙减少量为23.60亿t;利津站累积输沙减少量为19.77亿t。
|
|
|
|
1 |
王文圣,丁晶,邓育仁;溪洛渡输沙量随机模拟的初步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1997年01期 |
2 |
李昌志,曹叔尤,彭清娥,王裕宜,欧国强,张军;蒋家沟流域输沙预测模型初探[J];泥沙研究;2000年04期 |
3 |
石伟,王光谦;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综述[J];水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
4 |
周跃;朱云梅;吕喜玺;;人为活动对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1期 |
5 |
任美锷;;黄河的输沙量:过去、现在和将来——距今15万年以来的黄河泥沙收支表[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
6 |
张鑫;蔡焕杰;;无定河输沙量长期变化趋势与变异点分析[J];人民黄河;2010年12期 |
7 |
谢世楞,牛广军;沿岸输沙量的年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1期 |
8 |
许京怀,汪铎;安徽水阳江上中游输沙特性及水土流失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9 |
黄秋;北流河金鸡站输沙量分析[J];人民珠江;2002年06期 |
10 |
许炯心;水沙条件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
11 |
贺松林,王盼成;长江大通站水沙过程的基本特征Ⅱ.输沙过程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2 |
韦明飞;红水河输沙量变化分析[J];人民珠江;2005年03期 |
13 |
于涛;邓义祥;富国;郑炳辉;;近50年来黄河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人民黄河;2007年12期 |
14 |
涂盟;曹明鸣;黄锦鑫;余军强;;洞庭湖区枯水季节河流悬移质输沙量演变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5 |
张世杰;焦菊英;李林育;黄晓华;;黄河河龙区间河流泥沙对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
16 |
牟金泽;孟庆枚;;陕北部份中小流域输沙量计算[J];人民黄河;1983年04期 |
17 |
姜太良;房宪英;徐洪达;郭文英;;滦河口径流量和滦河口输沙分析[J];黄渤海海洋;1986年04期 |
18 |
李红良,王玉明,蒋秀华,赵元春;黄河粗沙输沙量沿程变化分析[J];人民黄河;2002年03期 |
19 |
曹麟;秦大庸;刘家宏;王建华;;连续枯水状态下黄河下游输沙水量计算与分析[J];人民黄河;2011年07期 |
20 |
金蓉玲;长江宜昌悬移质输沙量来源的成因分析[J];水文;199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