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阻燃钛合金研究
【摘要】:常规钛合金在一定的气压、温度和工作条件下会发生氧化和燃烧,而且蔓延速度很快,俗称之为“钛火”。钛合金的可燃性限制了其在某些服役条件下的应用。为了确保安全,70年代末,美英又将现役发动机中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机匣等钛合金零部件重新换成合金钢和镍基高温合金。俄罗斯也严格限制钛合金在民航发动机高温静止部件的应用。因此,美国和俄罗斯自70年代开始研制阻燃钛合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差距较大。
90年代,国际上已经研究出Ti-V-Cr系、Ti-Cu-Al系和Ti-Nb系等多种合金体系的阻燃钛合金,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AlloyC(Ti-35V-15Cr)和Ti-45Nb;俄罗斯的BTT-1(Ti-13Cu-4Al-4Mo-2Zr)和BTT-3(Ti-18Cu-2Al-2Mo);我国的Ti-40(Ti-25V-15Cr-Si)和Ti14(Ti-13Cu-1Al)。在Ti-V-Cr系阻燃钛合金中,由于合金元素V和Cr的加入量较高,可使合金熔点下降很多,并使热导率增加,这意味着燃烧前表面会软化或熔化,吸收大量热量;同时软化的表面防止刚性摩擦的发生,也减少了摩擦热。此外加入的合金元素Cr的氧化膜致密且氧化生成热也较低。在Ti-Cu-Al系阻燃钛合金中,合金元素Cu和Al的加入使合金熔点降低,摩擦生热时,表面会析出液态相,降低摩擦系数,同时吸收大量的热。由于Nb在钛合金主要合金元素中,具有最小的氧化生成热,所以也发展了Ti-Nb系阻燃钛合金,而且Ti-Nb系合金有很好的抗蚀性能。
阻燃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是总体上看还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无论在阻燃机理研究及生产开发应用上都有待进一步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①、熔炼困难,加工性能差;
②、大量的合金元素加入使钛合金整体力学性能降低,甚至失去了比强度高这一钛合金的基本特点;。
③、合金元素的含量高,且这些合金元素大多比较贵重,使得阻燃钛合金的成本很高。
|
|
|
|
1 |
张平则,徐重,张高会,贺志勇;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Ti-Cu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01期 |
2 |
张平则,李忠厚,贺志勇,徐重,张高会;Ti-6Al-4V表面双层辉光离子渗Cr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1期 |
3 |
徐江,谢锡善,徐重;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技术进行镍基耐蚀合金表面合金化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2年01期 |
4 |
纪嘉林;仇建平;王华明;;钢铸件铬系合金耐磨表面合金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6期 |
5 |
段淑贞,周春根,乔芝郁,王新东,顾学范,武世民;Y(Ⅲ)在镍电极上电沉积及表面合金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
6 |
纪朝辉,张成军;消失模铸铁件表面合金化的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1999年04期 |
7 |
袁中岳,武仲铭,赵恒章,张忠明;铸件表面合金化评述[J];铸造设备研究;2002年05期 |
8 |
袁中岳,张忠明,赵恒章;铸件表面合金化评述[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
9 |
石声泰;;表面合金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向[J];材料保护;1965年01期 |
10 |
王锐,吕祖舜;稀土、碳、氮共渗在模具表面强化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11 |
刘天相;李峥;李鸿永;;交变电场真空离子表面合金化初探[J];金属热处理;1993年03期 |
12 |
符寒光,杨志军;表面合金化导板的研制和应用[J];钢铁钒钛;1996年02期 |
13 |
纪朝辉!黑龙江佳木斯市154007,张成军!黑龙江佳木斯市154007,宋强!黑龙江佳木斯市154007,王天仁!黑龙江佳木斯市154005;镧对实型铸造铸铁件表面合金化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1999年06期 |
14 |
纪朝辉;Ac对消失模铸渗铁基表面合金化影响的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06期 |
15 |
黄燕;千锤百炼——访四川成都汉达金属材料厂[J];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11期 |
16 |
郭景杰,李邦盛,贾均,李庆春,张跃强,柳百成,周昌炽;球墨铸铁的激光表面铬合金化[J];现代铸铁;1995年04期 |
17 |
贾晶,陆占余,刘文昌;45~#钢凸轮轴激光表面合金化实验[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8 |
单际国,张迪,余顺周,任家烈;聚焦光束表面合金化机理和工艺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1年03期 |
19 |
纪朝辉,魏尊杰,张成军;用铸渗工艺对消失模铸铁件进行表面合金化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年02期 |
20 |
徐重,张高会,张平则,张艳梅,池成忠,袁庆龙;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