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介孔分子筛负载手性钌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苯乙酮不对称加氢
【摘要】:
近年来介孔分子筛的研究热点包括开发新材料、新合成路线和新的应用方向等。与早期报道的M41S类介孔分子筛相比,SBA-15是一种由三嵌段高聚物(PEO-PPO-PEO)导向而成的有序度高、大孔径(2-30nm)、厚壁和具有较好水热稳定性的介孔材料,从被合成以来就逐渐成为介孔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研制介孔SBA-15分子筛与沸石复合、或与大孔复合的多级孔分子筛,采用新合成路线制备具有新结构性能特点的杂原子改性SBA-15,研究SBA-15及改性SBA-15的应用,是目前关于介孔SBA-15分子筛的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常催化剂在实际应用前都被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粒径的颗粒,这是因为材料的形貌和粒径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物化性能和实际应用。而在目前关于介孔分子筛研究的文献报道中,膜状和球状是最具有实用意义的两种形貌特征。有很多实例证明,球形颗粒由于其几何优越性,在各种形貌中比表面积最高,接触面积最大,因此开发介孔分子筛的球形材料对于提高SBA-15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球形的杂原子改性SBA-15分子筛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论文内容有两个部分:首先,结合胶体化学、溶胶-凝胶化学、自组装化学、微相分离理论等知识,研究单一介孔的SBA-15微球的合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介孔SBA-15与大孔复合的多级孔二氧化硅球形单块材料的合成。考虑到一般分子筛样品呈粉体状态,必须经过后处理加工成型或者是模具辅助成型,而本文所得单一孔及多级孔分子筛,都是在合成过程中直接自组装成为球形。对纯硅介孔分子筛的形貌研究则是制备杂原子改性介孔分子筛微球的基础。
与之前已经报道的各种非球形形貌的改性杂原子SBA-15不同,在本文第二部分中,采用一步法直接合成具有球形形貌的、高负载效率的改性杂原子SBA-15材料,包括合成一系列分别含铜、铝、锌、铁、锆等金属的杂原子介孔SBA-15微球,合成CuAlZn-SBA-15和Zr-SBA-15两种中空微球,微球大小都在10微米左右。深入探索了杂原子的引入与介孔分子筛形貌特征、结构组成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介孔SBA-15微球、杂原子介孔SBA-15微球以及杂原子介孔SBA-15中空微球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关于介孔SBA-15微球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前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共表面活性剂、无机酸浓度、无机盐、温度和搅拌条件等因素对介孔SBA-15微球合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体系的酸度、搅拌条件和静置处理温度对杂原子介孔微球的合成影响最为明显;而共表面活性剂和无机盐的引入对SBA-15微球的形成没有明显地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考察,结合扫描电镜对SBA-15微球形成的观察结果,SBA-15微球的形成可能是由表面活性剂球形胶团与初步水解的硅酸根离子共同生成的球形微晶为种子,与后来水解的硅酸根离子一起在球形胶团模板的诱导下倾向于团聚成球形的溶胶-凝胶球,在水热处理过程中,球体内部自组装得到介孔SBA-15结构。
(2)本文以正硅酸丁酯为硅源、三嵌段共聚物P123和少量的OP-10为共模板剂合成了介孔-大孔的二氧化硅单块,宏观形貌为0.2-0.5毫米的大球,内部分布着尺寸达0.5微米的连续大孔孔道,孔壁是规整的SBA-15介孔结构,孔径为4-5纳米。通过对比实验证明,这种多级孔二氧化硅单块大球的形成,需要有带有长链烷基的硅源TBOS和小分子表面活性剂OP-10共同参与才能形成。这种内部含有多级孔结构的二氧化硅大球在大黄素分子的药物吸附试验中,与单一孔结构的SBA-15微球相比效果要好,要比后者更快地达到吸附平衡而且对大分子药物具有更大的吸附贮存容量。
(3)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合成杂原子介孔SBA-15微球的制备方法,即向SBA-15微球的合成过程中引入杂原子,在水热晶化得到SBA-15初级微晶后,不分离反应体系用氨水调节体系的pH值,再继续水热合成,就直接得到了含杂原子的SBA-15微球。论文合成了多种杂原子SBA-15微球,分别包括Cu、Zn、Fe和Al等(这种杂原子SBA-15微球的制备方法已经申请专利)。以这种方法制备的含铜SBA-15微球为例,铜的引入效率和分散性高于传统合成法和浸渍法,在甲基橙氧化降解反应中的活性比后两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要好,而且活性组分的流失也少。
(4) CuAlZn-SBA-15中空微球和Zr-SBA-15中空微球是两种新型的杂原子SBA-15中空微球,尺寸约10微米,壳层厚度达数百纳米甚至1微米。以Zr-SBA-15为例,XRD、ICP、TEM-EDS、UV-vis DRS和FTIR等实验证明部分锆原子进入了骨架,部分锆原子以纳米氧化锆的形式分散在SBA-15的孔道中。用吡啶吸附原位红外来表征杂原子SBA-15中空微球的表面酸性,结果发现,无论是含铜铝锌的SBA-15中空微球,还是含锆的SBA-15中空微球,其表面都是以Lewis酸为主要的酸活性中心,结合NH3-TPD的结果说明这种杂原子SBA-15中空微球的表面上多存在弱酸和中强酸中心,适合于对酸性要求不高的有机反应。
(5)杂原子SBA-15中空微球相对于未改性的纯硅SBA-15都表现出明显的酸催化活性:在常压300℃甲醇脱水的醚化反应当中,CuAlZn-SBA-15中空微球的甲醇转化率可以达到60%,二甲醚的选择性100%,Zr-SBA-15中空微球的甲醇转化率可以达到71%,二甲醚的选择性90%;将Zr-SBA-15中空微球应用于环己酮与乙二醇的缩酮合成反应,反应活性与纯硅SBA-15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缩酮的产率可以达到69~84%。以Zr-SBA-15系列催化剂为例,研究表明催化活性与催化剂表面酸性和结构参数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随着锆含量的增加,表面酸性增强,反应活性也增加,孔结构参数下降则抑制了反应的顺利进行。
|
|
|
|
1 |
于善青,赵瑞玉,刘晨光;强酸性介质中用三嵌段共聚物模板合成介孔硅基分子筛 Ⅰ.样品的表征及共溶剂、共表面活性剂对样品颗粒外貌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4年04期 |
2 |
蒋迎道;武宝萍;宋长生;王慧彦;许前会;;介孔分子筛合成中模板剂的研究与应用[J];辽宁化工;2006年03期 |
3 |
徐坚;杨立明;王玉军;骆广生;戴猷元;;介孔分子筛SBA-15的表面改性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强化作用[J];化工学报;2006年10期 |
4 |
宋艳;李永红;;介孔分子筛的应用研究新进展[J];化学进展;2007年05期 |
5 |
孙发民;;新型介孔分子筛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制[J];工业催化;2007年11期 |
6 |
罗淑文;陈彤;曾毅;王公应;;钛硅介孔分子筛[J];化学进展;2008年Z1期 |
7 |
吴文;许俊强;全学军;;介孔MCM-41分子筛水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08年03期 |
8 |
李猛;傅吉全;;Al-SBA-15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
9 |
魏兵;沈志虹;张昌松;左超;;前驱体组装高水热稳定性介孔分子筛MSU-S[J];分子催化;2009年03期 |
10 |
刁香;;双重孔结构介孔分子筛SBA-15的合成与表征[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07期 |
11 |
何农跃,魏红梅,肖鹏峰,林成章;室温强酸性介质合成MCM-41介孔分子筛——(Ⅱ)辅助模板剂对MCM-41介孔分子筛孔径的调变[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
12 |
袁兴东,沈健,李国辉,周敬来,Ji-Man Kim,Sang-Eon Park;表面含磺酸基的介孔分子筛SBA-15-SO_3H的直接合成[J];催化学报;2003年02期 |
13 |
杨晓勇,袁兴东,亓玉台,杨丽娜,沈健,张艳维,王月梅,赵起龙,张德华;介孔分子筛Cs_xH_(3-x)PW_(12)O_(40)SBA-15催化合成丙烯酸正丁酯[J];工业催化;2004年10期 |
14 |
王保国,张妍,李韡,张金利,刘家祺;模板剂在介孔分子筛合成中的作用机理[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年02期 |
15 |
陈杨英,韩秀文,包信和;W-SBA-15介孔分子筛的直接合成及其对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5年05期 |
16 |
陈作锋,姜艳霞,庄全超,董全峰,孙世刚;MCM-41介孔分子筛掺杂的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J];电化学;2005年02期 |
17 |
金胜明;肖飞;杨华明;邱冠周;杨敏;;用脱镁海泡石制备介孔分子筛MCM-41(英文)[J];硅酸盐学报;2006年04期 |
18 |
曲琛;李三喜;赵效忠;翟辉;;酸性条件下介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与表征[J];硅酸盐通报;2006年04期 |
19 |
邢凤兰;吴平;王清滨;;SO_4~(2-)/Al-MCM-41介孔分子筛合成与表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20 |
吴玉波;宋伟明;邓启刚;喻国敏;;Zr-MCM-41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乙氧基化反应[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