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以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旅游踩踏对五台山山地草甸自然保护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五台山山地草甸自然保护区,随着踩踏程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土壤容重值、土壤硬度、土壤pH值都逐渐增加。
南台顶、东台顶和北台顶山地草甸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踩踏程度的增加逐渐减小,踩踏区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减小的趋势,0.5-0.25mm粒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土壤有机质贮量随着粒径的减小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减小的趋势,主要以5mm粒径为主,2-1mm粒径的有机质贮量最低;
踩踏使得山地草甸区的全氮含量减小,表层全氮含量大于深层。南台顶、北台顶、东台顶无踩踏区各粒径的土壤全氮含量大于踩踏区的全氮含量。中台顶随着踩踏程度的增加,0.5mm粒径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0.5mm粒径土壤全氮含量正好相反。
除西台顶外,踩踏使得其他山地草甸区的碱解氮含量降低,同时土壤团聚体碱解氮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0.5-0.25mm粒径的碱解氮含量最大;踩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土壤全磷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1mm粒径的土壤全磷值最大。
(2)随着踩踏程度的增加,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踩踏对东台顶的影响程度最高,中台顶受踩踏影响最低。
(3)不同土地方式下,0-20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土壤容重、pH值、全磷含量均小于20-40cm土层,而有机质含量、有机质贮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正好相反。
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分形维数的大小表现为农田阔叶林草地针叶林。土壤pH值的大小表现为:农田阔叶林针叶林草地,农田土壤pH值与草地、针叶林土壤pH值呈显著差异,阔叶林pH值与草地间差异显著。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深层全磷含量大小均表现为:草地针叶林农田阔叶林。阔叶林与针叶林、草地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总体存在显著差异,农田与草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有机质贮量以大颗粒为主,而农田的有机质贮量主要以小颗粒为主,针叶林和阔叶林不同粒径间的有机质贮量大小差异不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cm土层中土壤全磷含量的大小表现为:农田针叶林草地阔叶林,针叶林与农田、阔叶林间的土壤全磷含量差异显著;在20-40cm土层中,草地的土壤全磷含量与阔叶林间差异显著。
|
|
|
|
1 |
杨珊;何寻阳;苏以荣;张伟;王克林;;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
2 |
钟春棋;曾从盛;仝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
3 |
贡璐;张雪妮;吕光辉;韩丽;;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
4 |
梁毅;杨慧;曹建华;卜巧珍;李亮;方培结;王开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
5 |
王飞;王卫;陈安磊;谢小立;李雁勇;;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碳、氮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
6 |
孟庆华,杨林章;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养分流失研究[J];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
7 |
李跃林,彭少麟,赵平,任海,李志安;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
8 |
韩芳,邵玉琴,赵吉,岳冰;皇甫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9 |
夏学齐;杨忠芳;余涛;侯青叶;白荣杰;崔玉军;;中国东北地区20世纪末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效应[J];地学前缘;2011年06期 |
10 |
赵锦梅;张德罡;刘长仲;;东祁连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持水能力和渗透性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3期 |
11 |
王明慧;王国兵;阮宏华;谢涛;徐长柏;徐亚明;赵小龙;徐涵湄;;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2年05期 |
12 |
郭爱娟;刘存歧;王军霞;张亚娟;安通伟;刘桂霞;;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
13 |
沈立铭;张建锋;陈光才;吴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
14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日”座谈会与会代表发言摘要[J];浙江国土资源;2014年06期 |
15 |
韩丽蓉,宁黎平,赵克俭,宋宜容,赵康年,李若东;格尔木市区及东西农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监测[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6 |
王海燕;许长军;陈皓;;基于3S技术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调查[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7 |
铁展畅;阿不都克尤木;巴依木热杜夫·Р·B;卡迪洛夫·K·G;玛伊热·图尔荪;罗明;;塔吉克斯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年05期 |
18 |
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张凤荣;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1期 |
19 |
周旺明,王金达,刘景双,杨继松;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区域气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5期 |
20 |
毕明丽;宇万太;马强;;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