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景观动态演变及格局分析
【摘要】:
恢复受损伤的生态系统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特别紧迫的任务,其中废弃地的恢复又是首先应该给予重视的。在矿区废弃地的恢复中,景观演变的过程及空间格局研究,对矿区的生态安全、土地资源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在对矿区地貌、植被、土壤等景观要素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Map-GIS技术为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景观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景观类型的划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大型露天矿区生态系统景观动态变化过程包括生态破坏过程的景观变化(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土地占用)和生态重建过程的景观变化(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
(2)景观演变类型可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类型,但概括起来,景观演变时空序列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原地貌景观→岩土剥离爆破、土地挖损景观→岩土回填景观→内排土场景观;②原地貌景观→岩土运输排弃、土地压占景观→外排土场景观→复垦景观;③原地貌景观→地面平整、土地占用景观→工业广场景观→复垦景观。
(3)景观演变特点表现为空间快速移动性、景观要素的易变性、景观持续的阶段性、景观类型复杂性等。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以及分维方法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典型排土场的原生态系统、破坏后的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的地貌、植被、土壤等景观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原生态系统到重建生态系统,景观基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林地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大幅度增加,分离度
降低,显示了重建生态系统在人为的调控下,已初步形成一个结构较为合
理、功能良好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另外,本文对矿区景观的异质性和稳
定性作了讨论。
本研究结果的学科价值:丰富了极端生境下剧烈扰动地貌的景观生态学
理论,为确定人工正确诱导下的矿区生态演替方向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途
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研究结果适宜于我国黄土高原正在开采和将要开采
的大型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
|
|
|
1 |
李宏伟,孙中峰,高成德;晋西黄土区植被群落特征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年04期 |
2 |
张波;张建军;郑芳;李轶涛;杨云凤;;黄土区不同地类景观功能的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06期 |
3 |
朱显谟;;黄土区的土壤分布規律[J];科学通报;1957年15期 |
4 |
王国安;韩家懋;周力平;熊小刚;谭明;吴振海;彭隽;;中国北方黄土区C_4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年12期 |
5 |
黄欣;陈银节;;黄土覆盖区游离烃技术与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3期 |
6 |
乔玉良;山西省三川河流域土地资源航空遥感动态监测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1991年03期 |
7 |
陕永杰;白中科;;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2期 |
8 |
白中科,王文英,李晋川,卢崇恩;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剧烈扰动土地生态重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
9 |
李玉山;黄土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陆地水分循环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3年02期 |
10 |
朱志诚;;秦岭及其以北黄土区植被地带性特征[J];地理科学;1991年02期 |
11 |
张建军,朱金兆,查同刚,杨雨行;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
12 |
穆兴民,陈国良;黄土区基本环境要素变化对丘陵地形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1998年01期 |
13 |
王孟本,柴宝峰,李洪建,冯彩平;黄土区人工林的土壤持水力与有效水状况[J];林业科学;1999年02期 |
14 |
陈洪松,邵明安,王克林;黄土区荒草地和裸地土壤水分的循环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
15 |
焦雯珺;朱清科;张宇清;吴秀芹;王娜;;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地生物结皮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6 |
陈丽华;鲁绍伟;张学培;余新晓;孙中峰;;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土壤水分生态条件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1期 |
17 |
宋拴萍;;山西黄土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探讨[J];山西建筑;2008年21期 |
18 |
李昭淑;;陕西省黄土滑坡的成因与防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9 |
;生物与土壤[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0年01期 |
20 |
刘贤赵,康绍忠;黄土区坡地降雨入渗产流过程中的滞后效应[J];水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