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伐迹地华北落叶松种群自然更新格局研究
【摘要】: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是分布于华北广阔山地半湿润少林地区针叶林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山西省是华北落叶松生长最适区,构成了我国华北落叶松的主体。目前,对华北落叶松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研究了采伐带华北落叶松自然更新种群的大小级结构、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之间的关系。共设置5个样地,样方大小20×20m。使用“Interpoim method”进行样地内林木定位图的绘制,并测定树高和胸径等指标。以大小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华北落叶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将华北落叶松个体按胸径划分为5级,即1级,DBH2.5;2级,2.5cmDBH≤7.5cm;3级,7.5cmDBH≤12.5cm;4级,12.5cmDBH≤17.5cm;5级,DBH17.5cm。采用Morisita指数检验(I_δ)、方差均值比(V/(?))、聚块性指数(m~*/m)、负二项参数(K)和空间点格局分析(SPPA)5种方法分析华北落叶松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 华北落叶松幼苗幼树数量少,种群表现为衰退型,但这种衰退只是暂时的,依然有潜力发展成为稳定的种群。种群大小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群的干扰历史;(2) 阴坡半阴坡华北落叶松的林缘更新是华北落叶松一种有效的更新方式,可作为带状采伐更新设计的根据;(3) 华北落叶松幼树在所研究的各个尺度上均呈集群分布,而大树趋于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是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其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和机制。(4) 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变化而变化。方差均值比和Morisita分布指数两种方法表明,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但是,空间点格局分析表明,1、2龄级华北落叶松林木聚集强度首先随着尺度的增加而增强,达到一定高峰后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5) 华北落叶松幼树与大树之间在尺度小于1.5m时正关联性显著,幼树以斑块水平镶嵌在大树林冠空隙部位,而大树之间在小尺度上呈显著负关联,各龄级个体间在较大尺度上关联性均不显著。(6) 华北落叶松与云杉在各个尺度上关联性均不显著。但华北落叶松对云杉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尺度的增大,负关联性趋于增大,二者在生长上互相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7) 方差均值比和Morisita分布指数在确定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时比较有效,但空间点格局分析更能反映出格局强度随尺度而变化的关系,格局规模也一目了然,且可以分析种间及种内关系,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分析空间分布格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