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豆24号~(60)Co辐照后代遗传特性的分析
【摘要】:本研究用~(60)Co对晋豆24风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后,对其诱变亲本及诱变子代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细胞学观察、生理指标测定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在其M_2、M_3代群体中叶形、花、熟期及育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及变异。
2.诱变子代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酯酶及超氧化物酶谱带等均出现或多或少的多态性。
3.诱变子代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异常现象。终变期的染色体缺失,中期Ⅰ、中期Ⅱ、后期Ⅱ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桥、染色体分离不同步等。
4.从诱变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两个高产植株即:一个尖叶高产植株、一个椭圆叶高产植株;两个群体即:一个不育、半不育群体、一个椭圆叶突变群体。
5.对21个大豆突变株系(1-M_3到19-M_3及20-M_3、21-M_3中的椭圆、尖叶株系)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株粒数、株荚数、主茎荚数等性状与单株产量关联度较高,而分枝数、株高等则较低。可为大豆辐射诱发育种中高产突变体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由此可初步认定该群体为诱变群体。
|
|
|
|
1 |
韩殿元,耿洪权,李阁臣,徐辉坤;大豆“诱变334”引种试验[J];大豆通报;1997年01期 |
2 |
战明奎,赵经荣;我国大豆诱变育种概况[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7年00期 |
3 |
;中华奇豆—D17[J];农民致富之友;1996年01期 |
4 |
孟祥宗;大豆高产的途径——合理密植[J];天津农林科技;1993年01期 |
5 |
于秀普,杜连恩,魏玉昌;EMS诱发大豆突变可筛选高蛋白或高脂肪含量的种质资源[J];中国种业;1995年01期 |
6 |
张存信;发展大豆生产“八改”技术措施[J];大豆通报;1994年06期 |
7 |
蔡志远;杨义林;蒋连芝;王德琴;梁万成;姜学平;赵荣林;马月玲;;大豆优化组合栽培技术的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1991年03期 |
8 |
李长松,杨崇良,尚佑芬,赵玖华,罗瑞梧,辛相启;山东省大豆主要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大豆通报;1996年04期 |
9 |
;工农12—4型苗间锄草机[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75年03期 |
10 |
许明宇;;泰安区大豆拟尺蠖发生和防治的情况[J];中国农业科学;1952年07期 |
11 |
H.E.考夫曼;国际大豆研究展望[J];大豆科学;1985年01期 |
12 |
岑士良;贵州气候与大豆生产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1985年03期 |
13 |
魏谨孝;;整株大豆喂猪比大豆粒经济[J];饲料广角;1985年03期 |
14 |
郑华;关于漳州市发展大豆生产的问题[J];福建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
15 |
苗以农,姜艳秋,朱长甫,黄剑,赵福林,徐豹;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第9报 大豆不同节位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异性[J];大豆科学;1988年02期 |
16 |
何志鸿,王金陵;辐照大豆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8年S2期 |
17 |
付艳华,梁振富;高蛋白大豆新品系九交8236[J];中国种业;1993年02期 |
18 |
苗以农;大豆产量低的生理原因[J];作物杂志;1994年02期 |
19 |
马树庆;我省发展大豆生产的农业气候条件及主产区划分[J];吉林农业科学;1994年04期 |
20 |
任柏栋,许百成,任巧茹,唐淑梅;大豆繁种“十统一”[J];种子科技;199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