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1)探讨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水平进行评估时,最合适的浅镇静目标数值区间。(2)采用量性指标和质性访谈评价该数值区间下的镇静效果是否要优于主观量表。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60例接受浅镇静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在镇静后的24h内,分别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对患者进行镇静水平评估,并记录BIS数值和RASS分值。以RASS分值描述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探讨BIS数值与RASS分值的相关性;并以RASS=0~-2分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金标准,绘制BIS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浅镇静时BIS截断值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且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浅镇静治疗的12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浅镇静目标分别为BIS=64~86(由第一部分得出)和RASS=0~-2分。比较两组在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24h镇静药物剂量;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以定量指标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第三部分:2019年9月至10月对8名参与本研究的N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NICU护士使用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进行镇静监测时的体验。以NICU护士的体验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共进行900次评估,纳入有效数据887项。实施镇静的24h内,重症脑损伤患者处于深镇静、浅镇静和镇静不足的时间占比分别为:55.6%、31.9%和12.5%。BIS数值与RASS分值为强正相关(Spearman r=0.916,P﹤0.001)。当RASS﹥0分时,BIS的AUC为0.925(95%CI=0.893~0.958),最大约登指数为0.684时,截断值为86.5,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84.5%;当RASS﹤-2分时,BIS的AUC为0.952(95%CI=0.936,0.968),最大约登指数为0.832时,截断值为64.5,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98.4%。第二部分:共纳入115例患者,干预组58例,对照组57例,除了干预组中镇静前RASS≧3分患者多于对照组(?~2=5.048,P=0.025),两组在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入院时GCS分值、身高、治疗方式、机械通气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达到镇静目标所用时间短(M=12 min,U=755.0,P﹤0.001),24h镇静目标达成率高(M=83.3%,U=1017.0,P﹤0.001),24h镇静药物用量少(M=336 ug,U=1066.5,P﹤0.001),机械通气时间短(M=2 d,U=392.5,P=0.007)。两组在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等镇静相关不良事件、N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整理分析资料后,共提炼出4个主题:BIS监测的准确性;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镇静之外的用处。结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为BIS=64~86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RASS相比,BIS监测加快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完成时间,提高镇静目标达成率,减少镇静药物剂量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NICU护士镇静评估速率,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可考虑将BIS作为NICU多模态监测的参数之一。但BIS监测也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需评估者辨别BIS数值与患者临床躁动镇静水平表现不一致的原因,BIS传感器使用时限较短以及BIS传感器对患者额部皮肤存在潜在风险等。此外,今后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BIS监测在减少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和缩短住院时长的效果。
|
|
|
|
1 |
刘芳;高岚;王宇娇;王冉;;重症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实践与依据[J];中国护理管理;2017年09期 |
2 |
李凤花;张世英;吕绍昆;赵友兰;吕梅芬;;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脑损伤患者误吸发生率的影响观察[J];智慧健康;2019年36期 |
3 |
刘景仑;张丹;;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有何不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年12期 |
4 |
张慧丽;恽晓平;;脑损伤患者的注意广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
5 |
张慧丽;恽晓平;;脑损伤患者的注意维持和警觉功能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期 |
6 |
曾妃;;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年23期 |
7 |
刘佳伶;于丽娜;;探讨降温毯在45例重度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效果[J];心理月刊;2020年01期 |
8 |
杨金燕;;个体化护理在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年01期 |
9 |
何青青;周蓉;王丽娟;文玉欣;;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信效度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年24期 |
10 |
郭素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17期 |
11 |
陈敏,张金响,王凌波,刘协和,霍克钧,张伟,李焱,孔斌,黄思庆;轻度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5期 |
12 |
Buxbaum L.J.
,Ferraro M.
,A. Farn’Farn’e,高中宝;急性右侧脑损伤患者忽视及其相关障碍的自发性恢复模式[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2期 |
13 |
黄君华;;咪达唑仑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脑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08期 |
14 |
任春霞;刘志敏;;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行系统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20期 |
15 |
平原;;车祸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31期 |
16 |
朱二霞;;重度脑损伤患者肠内外营养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年22期 |
17 |
郭凌霄;;急性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0年13期 |
18 |
王萍;王晓琴;;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22期 |
19 |
StiellI.G.;ClementC.M.;RoweB.H.;郭俊;;轻度脑损伤患者的加拿大头部CT准则和新奥尔良标准之比较[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
20 |
闫青;王立华;雄鹰;于艳萍;韩坤娜;;规范三级康复护理对促进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