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长段移植修复肢体血管损伤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长段移植桥接重建肢体血供的临床意义与疗效。目前,在骨科临床实践中普遍认为,经清创修整后血管缺损长度在2cm以上者,就应严格遵循显微外科血管无张力吻合的原则,采用血管移植的方式予以修复。一般情况下首选自体健侧大隐静脉移植。但其术后通畅率随着移植长度增加明显下降,血管长段移植被认为是血管移植中的难题。本课题通过临床实践,探讨血管长段移植可能发生的变化和相应的适用征,从而扩大了传统上同类情况下保留肢体、恢复功能的手术适用范围。
方法:采取临床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2003年01月-2006年06月期间的连续住院病例,共60例,根据手术中清创后移植大隐静脉长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实验组:移植健侧大隐静脉长度大于10cm者;对照组①:移植健侧大隐静脉长度2-10cm者;对照组②:直接吻合血管的者。对全部的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3年6个月随访,观察术后患肢血运状况及功能恢复。通过电镜及彩色多普勒观察血管移植后6个月-1年时的变化,并将血管长段移植与短段移植进行对比。
结果:全部成活肢体均无明显短缩,肢体末梢血运良好,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肌萎缩。实验组成功率为87.5%,低于对照组①的成功率95.83%和对照组②的成功率100%,但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无统计学意义,并不能认为血管长段移植的成功率低于短段移植和直接吻合的成功率。结果提示,血管长段移植还是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高于短段移植。电镜观察表明长段移植的大隐静脉管壁确有明显的增生,而且血管长段移植血管管壁的增生程度(6个月-1年内)较短段移植的高。
结论:从临床实践来看,当肢体血管损伤较重时,只要术中严格地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操作,术后密切监护,“三抗”治疗,血管长段移植桥接重建患肢血供完全是一种可行、可靠的方法。
|
|
|
|
1 |
王啟弘,马廉亭;经腔内采用血管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颅内动脉瘤的研究[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年02期 |
2 |
牟善霄;陈雷;葛兴涛;苑芳昌;;大隐静脉修复鞘管防治儿童Ⅱ区指屈肌腱粘连[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
3 |
温昱;张传森;;EPCs在心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7年01期 |
4 |
许益民,张文清,漆松涛;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8期 |
5 |
刘录山,张善春,尹卫东,危当恒,王贵学,蔡绍皙,杨永宗;脂质体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在内皮细胞的稳定表达[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年02期 |
6 |
郑磊,王前;血管组织工程中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01期 |
7 |
武开宏;刘迎龙;;干细胞在心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
8 |
刘小春;熊吉信;;血管组织工程中的胚胎干细胞[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9 |
林本瑞;司忠义;;组织工程血管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9期 |
10 |
;中国血管组织工程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介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8期 |
11 |
罗新锦!100037北京,吴清玉!100037北京;血管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年03期 |
12 |
艾卫兵,艾玉峰,熊猛,田晋洪,易成刚,伍锦华,张琳西,杨清芳,董兆麟;新型聚β-羟基丁酯作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2期 |
13 |
陈城;王坚;;血管组织工程中内皮细胞的制取[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年01期 |
14 |
周俊生;;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于腋动脉腋静脉治疗左臂严重创伤一例[J];河北医药;1978年02期 |
15 |
刘钖爱;郭世富;王宏政;何银凤;;髂静脉股静脉全段闭塞的改进手术方法[J];农垦医学;1987年02期 |
16 |
刘云建,柳育健;大隐静脉移植裤式桥接修复血管缺损九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4年02期 |
17 |
汤服民,田艳林,何涛,魏文郁,熊建,郭金煌,王太国;巨大右锁骨下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例[J];前卫医药杂志;1995年02期 |
18 |
汪黎明;吴清玉;陈鑫;;动态种植和培养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6年03期 |
19 |
邬丽丽;袁晓燕;姚康德;;血管组织工程相关生长因子的控制释放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年04期 |
20 |
孔庆山;;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作侧脑室—颈内静脉分流术治疗脑积水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