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DNA分型结果的解释及法医学应用
【摘要】:
目的:通过制备不同混合比例的模拟混合DNA,利用混合DNA分型中的峰高或峰面积信息,采用一定的参数标准对建立在峰高或峰面积基础上各基因座的表型组合进行分析,筛选出合理的表型组合,建立限制性组合分析法对混合DNA分型的结果进行解释,从而对男/女两人混合DNA分型的组分来源进行认定。并通过实际案例的验证,对建立的分析法在法医学应用中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索,为解决法医学应用中男/女两人混合DNA分型结果的解释提供科学合理的途径。
方法:选择AB-YfilerTM试剂盒中007阳性对照品作为已知男性DNA,选择AB-IdentifilerTM试剂盒中9947A阳性对照品作为已知女性DNA(两者浓度均为0.1ng/μl)。制备8个梯度比例的25例常量和不同混合比例不同混合DNA总模板量的19例低拷贝男/女两人模拟混合DNA(每个梯度比例同时做三次平行试验),应用杂合型均衡比和混合比两个参数,通过性别基因座估计男/女两人混合DNA中男性DNA所占的比例,对在峰高(峰面积)信息基础上各基因座的表型组合进行限制性的分析,筛选出合理的表型组合,建立限制性组合分析法。对男性组分混合比为95%、50%、5%的9个模拟混合样本的峰高和峰面积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比较其在限制性组合分析法中的应用有无差别。通过12例常量和5例低拷贝男/女两人混合DNA案件对建立的分析法进行验证,观察分析结果。
对混合DNA分型中出现的一个等位基因缺失、两个等位基因缺失及低拷贝DNA分型中等位基因缺失三种类型,参考Peter Gill推荐的相应的量化公式[2]进行似然率(LR)计算。
结果:25例模拟常量混合DNA分析的结果显示:3例混合样本检出的基因座数为15个(检出率100%),5例检出数为14个(检出率93%),4例检出数为13个(检出率87%), 6例检出数为12个(检出率80%),3例检出数为11个(检出率73%),最低检出数为8个(检出率53%)仅1例;在男性组分混合比为95%的三次重复混合样本中,分离得到的男性DNA分型依次出现2个、1个和4个等位基因缺失,其余混合样本均无缺失;6例混合样本出现等位基因的错判,其中5例样本错判数1个基因座、1例错判2个基因座,6例中的3例均为男性组分混合比为30%的样本;25例混合样本的似然率(LR)值均达到14个数量级以上。19例模拟低拷贝混合DNA分析的结果显示:1例低拷贝混合样本的检出基因座数为12个(检出率80%),1例检出数为11个(检出率73%),最低检出基因座数为3个(检出率20%)共4例;6例样本出现等位基因缺失,缺失集中在男性混合比低于20%或混合DNA模板量为100pg的样本中;18例样本出现等位基因错判;同一混合比的三次重复样本间LR值差别多数在6个数量级以内。
选择峰高与峰面积信息进行混合DNA的分析在检出基因座数、等位基因缺失数和错判基因座数三方面无明显差别。
17例混合DNA案件验证的结果显示:12例常量混合DNA案件中,4例案件检出基因座数为15个,2例检出数为14个,1例检出数为13个,2例检出数为12个,2例检出数为11个,最低检出数为10个仅l例;5例案件出现等位基因缺失,其中4例均缺失1个基因座、1例缺失3个基因座;12例案件均无等位基因错判。5例低拷贝混合DNA案件中,最高检出基因座数为9个,最低检出数仅为3个;仅1例出现缺失现象;错判基因座数共10个。
结论:结合44例模拟混合DNA和17例混合DNA案件的分析,建立的限制性组合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是:混合DNA分型的15个基因座中最高等位基因条带的相对荧光强度应大于1000rfu,且混合比大于30%的男/女两人混合DNA。峰高或峰面积信息均可进行分析。在低拷贝混合DNA分析中,由于等位基因错判现象的发生无法进行量化计算,该分析法在此应用受到限制。
|
|
|
|
1 |
;1P远端RP13基因座与常染色体显性着色性视网膜炎相连锁的一个新家族[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年01期 |
2 |
匡金枝,黎方,朱巍;3个基因座的复合扩增及其在法医学性别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
3 |
许丽萍;人类Y染色体DNA多态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6年01期 |
4 |
谢小冬,王勋陵,孙红兵,胡卫星,卫方明,陶晓岚,彭晓;甘肃汉族人群D1S80基因座多态性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
5 |
潘红飞;β珠蛋白基因座控制区缺陷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2002年06期 |
6 |
汤智育,廖淼,胡羽,梁伟波,张林,陈国弟;D4S1647、D6S2414基因座在中国汉族、蒙古族、藏族的遗传多态性[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
7 |
陈辉,齐华,李晓雯,程晓丽,宋国英,连建华,刘华,贺颖,刘永波,张钦宪;多重PCR检测河南汉族人群CSF1PO、TPOX、TH01基因座的多态性[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8 |
李菁;中国汉族群体与非汉族群体DYS385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
9 |
唐绮,李国良,孙瑜,肖莉;STR基因座遗传突变1例报告[J];江西医药;2005年10期 |
10 |
景强;刘德华;聂胜洁;许冰莹;胡利萍;;短串联重复子DNA多态性及其法医学应用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09期 |
11 |
侯一平,苟清,吴梅筠;中国人COL2A1基因座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J];遗传学报;1995年04期 |
12 |
李建金;伍祥林;吕德坚;伍新尧;区敬华;;短串联重复基因座突变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年S1期 |
13 |
王瑞恒,王立铭,刘克健,张忱宏,郑白宇,姜吉哲,王正修;STR复合扩增技术在法医学上的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
14 |
梁景青,赵芳芳,王向伟;太原地区汉族人群3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
15 |
黄如欣,游攀,周娟娟;福建汉族群体15个STR基因座频率分布[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
16 |
赵贵森,杨庆恩,黄代新,余纯应,杨荣芝;HUMARA基因座差异甲基化的法医学意义[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
17 |
张晓红;吴微微;唐建新;钱光立;张小明;;云南汉族人群11个Y-STR基因座单倍型分布频率[J];法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
18 |
郝宏蕾;吴微微;潘立鹏;徐向春;郑小婷;;浙江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
19 |
张杰;高正义;彭磊;;CSF1P0基因座变异1例[J];刑事技术;2007年02期 |
20 |
周耀南;;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