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工尘肺鼠并发脑血管病的模型制备及血液流变学机制分析
【摘要】:
1实验背景:煤工尘肺(Coal worker's pneumoeoniosis简称CWP)的概念最早于1942年由英国工业肺疾病委员会提出,是指煤矿各工种工人长期吸入生产环境中的粉尘,所引起肺部尘肺病变的总称。近年在我国一些煤炭大省,随着采煤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场所粉尘浓度随之上升,在一些仍采用干式作业的矿井,或是一些防尘措施还不很到位的矿井,煤工尘肺的罹患率仍居高不下。近来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煤工尘肺的并发症中除了肺结核、肿瘤和肺心病等传统并发症以外,脑血管病的并发率正在日益上升。
利用大鼠形成尘肺病的疾病模型国内已有不少先例,并且染尘发生的尘肺病变大部分在各方面和人都是很相似的。有成功先例的染尘方法大致有气管内注入法、自然吸入法、腹腔注入法与皮下注入法等。其中相对具有实用价值的有气管内注入法和自然吸入法两种。但国内对于尘肺病变引起脑血管病的动物模型尚无先例报道,对于相关的发病机制也较少研究。
大量资料表明:血液粘滞性增高可以影响脏器微循环灌注,造成脏器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微循环障碍,高粘血症是某些疾病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和肺心病等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疾病与其所呈现的高粘血症往往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从动物模型角度详细揭示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血液流变学机制,可以为临床脑血管病的预防及诊治多辟一条途径。
2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性煤工尘肺大鼠模型的制备,初步探讨煤工尘肺并发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拟为煤工尘肺并发脑血管病的预防提供科研依据,同时也对临床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血液流变学因素的作用机制作一分析。
3实验方法:用一定方法制备好无烟煤煤尘悬液,确保煤尘颗粒有95%以上粒径小于5微米。将200-250g左右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两组,采用非暴露气管内注入法将煤尘悬液一次性注入模型组大鼠气管内,同时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模型一组动物正常饲养,出现神经行为学症状后的大鼠视为发病,予以隔离组成脑血管病组,参照Zea Longa评分方法对其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采血并留取肺、脑组织标本;模型二组动物分别于第4、8、12、16、20W后各随机处死6只并留取血及肺脑标本。实验期满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如上留取相关标本。对留取血样行动脉血气分析、血清EPO含量测定及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对肺脑组织标本经固定切片后予以形态学检测。
4实验结果:模型一组大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累计发病11只,对照一组大鼠没有出现任何神经行为学异常。两组间评分差距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模型二组、对照二组及脑血管病组三组间比较结果:三组大鼠在相同时间条件下两两之间血清EPO含量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以脑血管病组EPO含量为最高。进一步分析模型二组和对照二组组内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EPO含量,发现对照组组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模型组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造模4周后的模型鼠血清EP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同期比较三组大鼠之间PaO2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模型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要高于脑血管病组。同期比较三组大鼠之间全血粘度与HCT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病组要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组内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全血粘度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模型组间各时点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形态学观察结果:可见到模型组大鼠肺部有轻重不等的煤尘纤维灶及灶周肺气肿,少数模型鼠有局灶性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脑部有轻重不等的淡染的神经元减少甚至缺失区域,脑血管病组大鼠镜下能见到大小不等的梗死灶,灶中神经元明显减少,有些呈空泡状,胞质染色较淡,胞核固缩甚至碎裂、坏死、溶解,病灶周围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对照组大鼠肺脑形态学正常。
5实验结论:煤工尘肺鼠是会并发脑血管病的,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多。煤工尘肺鼠相较对照组大鼠呈现一个明显的随实验时间延长而渐加重的缺氧过程。缺氧可以刺激血清EPO含量上升,进而促进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上升,高粘血症是煤工尘肺鼠并发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135.2
|
|
|
|
1 |
周红,马忠森,王秀丽,安继红,赫国志;TGF_(β1)和TGF_βR在煤工尘肺大鼠模型肺组织中的表达[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
2 |
王世恒,马晓峰,陈月琴,赵湘媛;高粘状态与脑梗塞发病率关系的六年随访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2期 |
3 |
肖柳春,杨海兵,李绍奎,宋志方,韩桂海;957例煤工尘肺死亡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5期 |
4 |
张连英;;217例煤工尘肺结核死亡年龄和原因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6年01期 |
5 |
王岩松;姚猛;刘庆鹏;董大明;孙崇毅;姜永庆;孙超;;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
6 |
宋玉强!266003山东,张勇!266003山东,韩仲岩!266003山东;急性多灶性脑出血[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
|
|
|
|
|
1 |
陈婷,韩漫夫;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01年05期 |
2 |
刘雪亮,李君良,赵斌;急性多灶性脑出血10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
3 |
梁冰,李兴武,崔虎;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60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4 |
王宁敏,常林;脑梗塞及其法医学鉴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
5 |
凌志明,林艳足;海洋石油职工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1999年07期 |
6 |
李静;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红细胞生成的调控[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5期 |
7 |
史春梦;胚胎造血细胞发育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年01期 |
8 |
卢洁,卢大雷,葛军,赵旭红,葛洁;全血粘度和脑梗塞患病季节性规律的关系[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05期 |
9 |
刘秋庭,汪雪菁,魏麓云;脑卒中发病季节和昼夜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医学版);2000年06期 |
10 |
贺放清,何周文;3679例脑卒中患者发病相关时间的规律性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
|
|
|
|
1 |
黎成强;高龄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1998年05期 |
2 |
王鸿祥;李建章;;血液流变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临床医学;1986年03期 |
3 |
张治安,张秀清;腔隙性脑梗塞高发病率的病理学基础和CT诊断[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4 |
章美君,赵芳伊;86例老年尘肺患者血压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
5 |
王敏,王炅,赵蜀琼;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0年03期 |
6 |
于治远,王善平;146例尘肺死因的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4年03期 |
7 |
丘创逸,张东辉,谢万力;广东省2867例尘肺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1998年01期 |
8 |
陆仲高,武少春,姚家桂,李绍奎,孙晖,宋丽艳;煤工尘肺合并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年01期 |
9 |
刘伟国,杨小锋,李谷;盐酸纳洛酮对严重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
10 |
曹卫华,李馨宇,董中,李立明;1990年全国疾病监测点潜在寿命损失年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年02期 |
|
|
|
|
|
1 |
芦永红;;90例煤工尘肺并发脑血管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9期 |
2 |
柳莹;牛小媛;孟献芳;梁中正;;煤工尘肺大鼠血管内皮功能与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3期 |
3 |
梁中正;牛小媛;;煤工尘肺鼠并发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8期 |
4 |
唐邦富,陈德玉;煤工尘肺死亡原因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1998年02期 |
5 |
吴小姝;王慧红;马淑云;牛小媛;;煤工尘肺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12期 |
6 |
王建国,田占鹏,蔡淑琪,王卫;煤工尘肺并发脑血管病65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
7 |
刘振林;王丽华;曲嘉良;孙龙尧;孙健人;;井下现职采煤及掘进工人煤工尘肺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1995年03期 |
8 |
李素平,崔永萍,吴海明,候向华;煤工尘肺与血液中前列腺素E_2水平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6年03期 |
9 |
戴文晖,孟曙光,秦祥忠,徐文寿,刘尚军,申永来;煤工尘肺右侧气管旁带的CT测量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7年04期 |
10 |
高森,陆仲高;蝮蛇抗栓酶治疗煤工尘肺前后LPO水平比较[J];劳动医学;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