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人才观与青少年成才导向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建设者和杰出人才的不断涌现和积极奋斗。因此,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重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探索实践中,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论述。对如何选人用人和培育青少年成长成才等等,提出了重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国青少年一代成长成才,报效祖国,必须成为有用之才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放在了国家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他在加大治国理政力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问题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方面,他提出“没有强大人才队伍做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关于人才标准和育才目标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有理想、要爱国、能创新、敢担当。在关于判断人才和把握人才的科学方法上,一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二是贵在落实,崇尚实干;三是讲学习,在学习中形成才干;四是要辩证地看人,发展地看人。习近平强调要加大力度,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领,放手使用人才,营造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着力做好爱才、育才、用才的重点工作。习近平人才观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内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主题鲜明的用才导向;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作用等五个方面。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必须把握好成长成才的发展方向。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个人成长成才的“小目标”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当代青少年的历史责任。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要求,以习近平人才观为导向,重视对青少年成长成才教育,其路径选择,着重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引领,把握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二是要理清思路,确定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主要目标;三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四是要倡导主体意识,强化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