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特马烙印研究
【摘要】:马烙印蒙古语作“塔穆嘎”,是草原游牧民族用来明确家畜所有权的标记,是草原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管理畜群的有效手段。马烙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马烙印文化自蒙古族出现在草原历史舞台后,达到了繁花似锦的程度。本文对其作初步研究探讨。
第一章简述了中国北方草原马烙印的历史。战国至北朝时期的匈奴族和鲜卑族孕育和创造了马烙印,隋唐辽宋时期的突厥和契丹族推进了马烙印的广泛使用,蒙元明清时期的蒙古族使马烙印得到了完善科学的发展。马烙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北方草原牧马业的发展史和管理史。
第二章以苏尼特马烙印图案为范例,对2600余枚马烙印进行了精选、梳理、分类,分为动物、植物、天体天象、生产生活、几何、文字、宗教等七大类别,并对每一类别进行了简括的叙述和分析。马烙印图案中蕴涵了草原民族丰富的民俗思想和美学观念。
第三章对马烙印所含的社会风俗礼仪和社会文化内涵进行了叙述研究。马烙印制作、施用、保存、承传、奖励等风俗,具有着丰富的草原民俗学内涵。马烙印与草原民族牧马业的有序发展、草原民族的社会风俗礼仪、草原民族的审美观念、草原民族的宗教信仰关联密切。马烙印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简要结论是:中国北方草原马烙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蒙古族尤其是苏尼特蒙古族马烙印文化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马烙印文化的代表,马烙印文化关联蒙古社会的各个方面,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游牧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应将马烙印图案深入研究和加以开发,并运用到现代装饰及图案设计中,具有着开发创新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