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地表土壤颗粒的图像表征及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摘要】:研究风蚀粗粒化地表土壤颗粒的空间分布状况对准确判断风蚀程度,进行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以及科学地防治土壤风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软件与地统计学软件,对吉兰泰盐湖保护区风蚀粗粒化地表的土壤颗粒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维数、Moran’s I系数及空间插值图分析,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风蚀地表土壤颗粒较佳的技术流程为:图像格式转换→图像裁剪→图像降噪处理→图像灰度值拉伸处理→图像色彩变换→图像格式二次转换→图像分割处理→图像聚类分析→图像去除分析→栅格图像矢量化→矢量化后数据获取。
(2)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筛分法所获取的风蚀地表土壤颗粒的百分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3)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灌丛不可蚀、半可蚀、高度可蚀颗粒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指数模型、球状模型;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灌丛不可蚀、半可蚀、高度可蚀颗粒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采样地1不可蚀、半可蚀颗粒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高斯模型,而高度可蚀颗粒的半方差函数模型为指数模型;采样地2不可蚀、半可蚀、高度可蚀颗粒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指数模型。
(4)白刺灌丛、沙冬青灌丛、采样地1以及采样地2中,不可蚀、半可蚀及高度可蚀颗粒的分维数分别为:1.663、1.902、1.608;1.678、1.769、1.617;1.824、1.787、1.881;1.886、1.956、1.929。
(5)白刺灌丛、沙冬青灌丛、采样地1中,三个粒径土壤颗粒的Moran’s I系数随采样距离增大整体上均呈线性下降趋势,而采样地2中,三个粒径土壤颗粒的Moran’s I系数不断在0的左右发生随机波动变化。
(6)白刺灌丛和沙冬青灌丛不可蚀颗粒的百分含量由灌丛中心向外围增加;而高度可蚀颗粒的百分含量则减少,东南方向高度可蚀颗粒的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方向;半可蚀颗粒的百分含量局部区域呈现斑块状分布。采样地1和采样地2中,半可蚀颗粒与高度可蚀颗粒的空间分布状况比较一致,西北部半可蚀颗粒与高度可蚀颗粒的百分含量低于东南部;不可蚀颗粒百分含量的高值区域和其他两个粒径颗粒百分含量的低值区域有较好的互补性。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52.3
|
|
|
|
1 |
吴青柏,沈永平,施斌;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的关系[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
2 |
高永;内蒙古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北方经济;1999年03期 |
3 |
岳乐平,杨利荣,李智佩,王珉,张维吉,聂浩刚;西北地区干枯湖床沉积粒度组成与东亚沙尘天气[J];沉积学报;2004年02期 |
4 |
周新聪,萧汉梁,严新平,杨建国;基于分形理论的磨粒图像定量分析[J];材料保护;2002年08期 |
5 |
蓝章礼;梁爽;田文玉;;基于数字显微图像处理的水泥粒度分析[J];材料导报;2008年10期 |
6 |
刘柳;梁乃兴;王乐;;数字图像技术在露石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7 |
梁志勇;龙丽芳;黄世斌;;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沥青路面破损检测技术[J];重庆建筑;2009年01期 |
8 |
范燕敏;朱进忠;武红旗;;北疆退化荒漠草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草原与草坪;2008年04期 |
9 |
王升堂;邹学勇;张春来;程宏;;民勤绿洲边缘带灌丛沙丘防风作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
10 |
薛娴,张伟民,王涛;戈壁砾石防护效应的风洞实验与野外观测结果——以敦煌莫高窟顶戈壁的风蚀防护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