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强度和草地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摘要】:全球变化背景下,开展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氮库、氮矿化作用、凋落物分解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托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大型放牧控制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和草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库、氮矿化速率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氮素储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该放牧试验开始于2005年,试验设置有2种放牧制度(传统放牧和混合利用)和7个放牧强度(0、1.5、3.0、4.5、6.0、7.5 and 9.0sheep 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56个试验小区。在混合利用方式下,放牧区和割草区每年轮换一次,即第一年为放牧处理,第二年转为割草处理,反之亦然。在传统利用方式下,放牧区和割草区不轮换,即放牧区一直进行放牧处理,割草区一直进行割草处理。放牧时间为每年的6月初至9月中旬,持续100d左右,晚上不归牧;打草时间为每年的8月中旬。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研究了土壤无机氮库和净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非生长季和生长季旺期,放牧区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在非生长季,所有的放牧区都出现了氮固持现象。在生长季初期,放牧促进了净氮矿化并增加了累积氮矿化量。放牧对土壤无机氮库和净氮矿化速率季节动态的影响主要是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在生长季旺期土壤湿度起主要作用。放牧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氮素的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矿化。从季节变化而言,土壤无机氮库和净氮矿化作用主要受放牧强度、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研究了施尿和施粪对土壤不同层次无机氮含量和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无机氮含量对施尿和施粪的响应随取样时间和土壤层次不同而差异显著。施尿处理后1周时间,土壤无机氮含量急剧增加,而在16周后影响效果减弱;施尿对植物地上生物量、植株高度和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植株全碳含量有明显的负效应。施粪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较缓慢,对0~5cm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强于5~10cm土层;随施粪量水平的增加,植株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增加,中度施粪量水平下植物的养分含量较高。
2009年6至9月,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0、3.0、6.0和9.0sheep hm~(-2))与打草交替利用方式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与之相反;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与含水量呈负相关;硝态氮含量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中度放牧强度下,总无机氮含量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间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中度放牧强度与打草交替利用方式较有利于土壤氮素的转化以及无机氮含量的增加。
2009年5至9月,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和草地利用方式下,群落水平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及其碳、氮损失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一个生长季的分解,传统放牧和混合利用方式下,放牧都不同程度地加速了群落凋落物的分解和失重。在传统放牧平地和混合利用坡地系统中,重度放牧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区的45%和40%;在混合利用平地系统中,中度放牧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区的35%。群落凋落物碳和氮损失率在传统放牧系统和混合利用系统中,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但是总体表现为增加放牧强度可以加速群落凋落物中碳氮的释放。高放牧强度下,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和碳损失率的显著差异表现为混合利用传统割草传统放牧,这一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放牧优化假说。
|
|
|
|
1 |
白可喻,韩建国,王培,李宏;放牧强度对新麦草人工草地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氮素含量动态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0年02期 |
2 |
王贵满;苏合;于贵义;;低山丘陵天然草场青草期绵羊放牧强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1985年04期 |
3 |
朱琳,黄文惠,苏加楷;不同放牧强度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叶片数量特征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5年04期 |
4 |
黄大明,李凌浩;放牧压力下高寒草甸夏秋草场潜在生产力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5 |
洪绂曾,程渡,崔鲜一,彭玉梅,白永和,高振生,于康富;不同放牧强度对根蘖型苜蓿+羊草混播草地和细毛羊生产性能研究(初报)[J];内蒙古草业;2005年01期 |
6 |
王淑强;红池坝人工草地放牧方式和放牧强度的研究[J];草地学报;1995年03期 |
7 |
关世英,常金宝,贾树海,李绍良,陈有君,王玉芬;草原暗栗钙土退化过程中的土壤性状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草地;1997年03期 |
8 |
徐志伟;不同放牧强度高寒草甸种群优势度的动态变化[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9 |
C.R.Stockdale;侯发远;;放牧强度、氮肥对奶牛放牧场的灌溉多年生牧草生产率的影响——1、牧草成分、产量和利用率[J];四川草原;1981年03期 |
10 |
皮南林;王启基;赵新全;;青海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及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1988年01期 |
11 |
呼天明,王培,姚爱兴;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饲用价值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草地学报;2001年02期 |
12 |
李希来,朱志红,杨元武,张静,马国祥;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山嵩草分株种群与克隆生长动态[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07期 |
13 |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代勇,施建军,王启基;江河源区披碱草和星星草混播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对牦牛放牧强度的响应[J];草业科学;2005年06期 |
14 |
李怡;韩国栋;;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5 |
卫智军,韩国栋,昭和斯图;短花针茅草原上放牧强度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5年01期 |
16 |
刘新民,刘永江,乾德门,郭砺;退化草原定量化放牧条件下土壤动物的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03期 |
17 |
杜睿,陈冠雄;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N_2O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8 |
仝川,郗风江,杨景荣,雍伟义,张鹏,雍世鹏;锡林河流域中游草原植被退化遥感监测及合理放牧强度的确定[J];草业学报;2003年04期 |
19 |
海春兴,郭永昌,马礼;放牧强度递变规律及对草场的影响(英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年04期 |
20 |
王华静;徐留兴;葛成冉;万建英;;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