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黄萎病内生生防菌的筛选及其防治
【摘要】: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在我国各向日葵产区均普遍发生。目前,生产上存在防效差、防治难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对黄萎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体系缺乏较深入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采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以及宁夏固原、山西省等地健康的向日葵植物组织,分别从其根、茎等部位分离内生菌株,从而筛选到对向日葵黄萎病有抑制作用且对植株无害的内生生防菌株。结果如下:1.从各地采集的160个样品,共分离到有拮抗效果的菌株132株,其中真菌5株,放线菌3株,细菌124株。通过与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峙培养,筛选到XT1-4和GY3-62株拮抗性较强的细菌,其抑菌带宽分别为12.4mm和10.6mm。2.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再结合16S rDNA测序分析,将菌株XT1-4和GY3-6鉴定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3.通过对菌株XT1-4和GY3-6的生物学测定,由单因素试验得到其最适合的发酵条件: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32℃培养,初始pH7,最适装液量为50mL/250mL。4.通过浸种和灌根两种方法分别对菌株的定殖能力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T1-4和GY3-6在向日葵植株的根、茎和叶等组织内部均有较好的定殖能力,且可以在向日葵体内进行繁殖和在各组织间扩展。5.由生防菌与化学药剂的协同作用实验可知,菌株XT1-4和GY3-6能与杀菌剂混合使用,增强对植物病害的防治能力。6.通过对不同接种方法的试验研究比较发现,叶片涂抹法和蘸根法均能作为室内准确、快速评价向日葵黄萎病的接种方法。
|
|
|
|
1 |
傅正擎;吴蔼民;顾本康;何孔旺;顾春燕;;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检测技术[J];植物保护学报;2001年01期 |
2 |
陈旭升,陈永萱,黄骏麒,王祝鸣;三个黄萎病菌系致萎峰蛋白电泳图谱分析[J];中国棉花;2002年05期 |
3 |
吉贞芳,许爱玲,张爱莲,竹长青,曹占红,仝刚山,樊立强;落叶型黄萎病在山西的发生及其防治[J];中国棉花;2002年11期 |
4 |
马存,简桂良,郑传临;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50年[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
5 |
陈旭升,林玲,狄佳春,刘剑光,许乃银,肖松华;黄萎病菌毒素诱导棉苗子叶组织磷素外渗规律初探[J];江西棉花;2003年05期 |
6 |
朱荷琴,简桂良,宋晓轩;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群落结构研究[J];棉花学报;2004年03期 |
7 |
张莉,段维军,李国英,宋蓓;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新疆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J];植物检疫;2004年05期 |
8 |
周庭辉;戴小枫;;棉花抗黄萎病生理与生化机制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
9 |
段红英;丁笑生;;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工程研究综述[J];作物杂志;2007年01期 |
10 |
丁述举;;从抗虫棉发病现状谈黄萎病防治途径[J];中国棉花;2008年08期 |
11 |
朱荷琴;冯自力;刘雪英;赵丽红;师勇强;;棉花生长后期剖秆调查黄萎病方法商榷[J];中国棉花;2009年08期 |
12 |
李凤瑞;史加亮;杨秀凤;;棉花抗黄萎病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13 |
郑倩;李俊华;危常州;褚贵新;;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系分泌物及酚酸类物质对黄萎病菌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2年04期 |
14 |
徐理;朱龙付;张献龙;;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J];作物学报;2012年09期 |
15 |
张卓敏,田秀明,张振国,吉珍芳;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扩展的观察[J];植物保护;1965年05期 |
16 |
;陕西棉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陕西农业科技;1976年03期 |
17 |
刘嘉科;;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问题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1979年06期 |
18 |
陈吉棣;王俊英;陈松生;徐纯锡;;棉籽壳对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和抑菌物质的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1980年04期 |
19 |
吕金殿;;从第二届国际轮枝菌会议的论文概述植物黄萎病研究的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1981年02期 |
20 |
籍秀琴,朱颖初;土壤检验棉黄萎病菌微菌核的研究简报[J];中国农业科学;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