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生理基础的研究
【摘要】:本试验以吉育47、吉育56为材料,系统的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氮量处理下,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吸收积累和分配、子粒形成过程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积累以及产量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实现公顷产量3000㎏以上,光合性能的主要指标LAI、LAD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结荚鼓粒期,最大LAI应在6左右,总光合势在30×105㎡·d/hm2以上;叶绿素含量最大值为55mg/L以上;其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变化;大豆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在结荚鼓粒期达高峰,分别占总吸收量的60.44%-66.67%、66.94%-76.22%、54.24%-65.25%。成熟期植株氮磷含量以子粒为最高,钾素以荚皮中含量最高,三要素在植株体内的积累量表现为:NK2OP2O5。生产百公斤子粒吸收N 9.19㎏、P2O52.83㎏、K2O 3.66㎏,N:P2O5:K2O=3.25:1:1.29;大豆子粒形成过程中,干物质和脂肪积累均呈“S”型曲线变化,蛋白质积累呈近似“W” 型的不规则曲线变化。本试验研究表明,吉育47品种实现公顷产量3000㎏以上的优化农艺栽培措施是:株数28.5万株/hm2;施磷量(P2O5)60kg/hm2;施钾量(K2O)30 kg/hm2;种肥氮46.8 kg/hm2;追肥氮52.5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