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蒸散发模型与植被需水量研究
【摘要】: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和经济快速增长,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恶化是生态系统对环境胁迫,特别是人类干扰的异常反应。人类在发展经济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系统支持能力,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损害和改变着自然生态系统。“忽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是 20 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失误,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共同的未来》、《关注地球》以及《21 世纪议程》等文献的发表,标志着人类对水和自然生态系统认识的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生态和环境需水分配研究的雏形,直到 90 年代以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特别是生态系统需水量研究才正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生态系统需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系统需水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等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其计算方法的研究也并不深入和完善,多以定性分析和宏观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地球表面由于气候、土壤、地形和动植物区系差别,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不同的生态系统有各自己需水特性。按照人类对自然的干预程度,生态需水又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下的人工植被需水和自然生态系统下的天然植被需水。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对农田生态系统下的需水规律研究比较深入,适用于农作物(或人工林草)的计算方法已有大量成果。而自然生态系统下天然植被的需水研究进展缓慢,对天然植被区水分平衡的量化评估报道和蒸散发的研究较少。
作者参加了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蒙沙源区植被建设中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50139040),并负责自然生态系统下天然植被蒸散发规律研究。本研究便是在上述背景下完成的,作者综合应用水资源学、大气物理学和自然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试验与室内研究,基本了解了自然生态系统下天然植被的需水机理,构建起自然生态系统天然植被蒸散发研究的耦合模型框架,并用两种模型、以日为计算时段完成了对研究区 4 种植被生育期和非生育期的蒸散发量计算。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下各种作物蒸散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参考前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了自
|
|
|
|
1 |
康凤琴;张杰;王静;;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影响因子初探[J];灾害学;2007年03期 |
2 |
林勇,葛剑平,刘世荣;景观结构调整和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3 |
张强;王胜;;关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7年02期 |
4 |
满苏尔·沙比提;李艳红;阿里木·卡斯木;;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
5 |
王水献;董新光;刘磊;;新疆焉耆盆地绿洲水盐双梯度下天然植被多样性分异特征[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
6 |
朱兴平,李永红;雨水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对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J];水土保持通报;1997年04期 |
7 |
张立运;崔望诚;;莫索湾一五○团农场绿洲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其保护[J];干旱区研究;1990年01期 |
8 |
郭斌;王新平;李瑛;李慧敏;李卫红;赵锐锋;;基于生态恢复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需水量预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
9 |
杨建国;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价格动态模型[J];开发研究;2003年02期 |
10 |
段春枝,卢荣安;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初探[J];节水灌溉;1995年02期 |
11 |
郝润梅;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1997年06期 |
12 |
刘嘉麒;我国干旱半干旱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奖励;2001年03期 |
13 |
杨建国,党文宽;水资源稀缺的二重性与市场机制对其均衡配置——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为例[J];甘肃农业;2004年05期 |
14 |
张继光;;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技术途径探讨[J];甘肃科技;2006年09期 |
15 |
刘爱霞,王长耀,刘正军,牛铮;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中国西部荒漠化监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年10期 |
16 |
康慕谊;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分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J];干旱区地理;1994年01期 |
17 |
谭克龙,伍耀中,王飞跃;内蒙巴彦宝力格地区遥感找水应用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9年03期 |
18 |
何其华,何永华,包维楷;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J];山地学报;2003年02期 |
19 |
吴郁玲;蒲春玲;金晶;;干旱半干旱区土地整理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探讨——以新疆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2期 |
20 |
郑重;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新动向之六[J];自然杂志;198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