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研究
【摘要】: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温带草原广泛分布的优良牧草,具有许多紫花苜蓿所不具备的优良性状,是苜蓿育种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黄花苜蓿种质资源,开展其野生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研究其野生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的分布格局,主要农艺性状和抗逆特性,对于我国黄花苜蓿种质资源的保护、种质创新和苜蓿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黄花苜蓿野生种质为材料,在居群水平上从形态学、农艺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等方面对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1.中国野生黄花苜蓿各个器官中都存在丰富的形态变异,居群内的变异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可分为4种根系类型,3种越冬芽类型,2种短地下茎类型,3种地上茎颜色;7种叶片形状,4种花色和4种叶表面毛被类型。提出了黄花苜蓿荚果形态分类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将黄花苜蓿的荚果准确地划分为13个形态类型,确定了黄花苜蓿荚果的基本形态和变异类型,认为在黄花苜蓿野生居群中出现的荚果弯曲程度超过半圆形的各种变异类型属于黄花苜蓿与紫花苜蓿(或多变苜蓿)杂交后代的荚果变异类型。
2.野生黄花苜蓿的主要农艺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都有明显的差异。种子萌发的时间为12~13d,居群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芽势上,发芽第6天统计发芽势较为合理。野生黄花苜蓿种子的硬实率高达74~100%,机械破除硬实后的发芽率仍然很低,发芽势和发芽率总体上低于供试的俄罗斯居群,居群间的变异则大于俄罗斯居群。不同居群的物候期差异明显。返青~分枝期和成熟~枯黄期,居群间的生长速度差异最大,是进行表型选择的良好时期。黄花苜蓿野生种质的产量普遍较低,居群间地上单株生物量差异明显。综合聚类将34个居群分为3个农艺性状类群。
3.提出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黄花苜蓿种质进行个体和群体2个层面的抗旱、耐盐性评价的新方法和观点。采用该方法对42份材料抗旱性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野生种质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抗旱性都普遍高于紫花苜蓿栽培品种,筛选出19个群体抗旱性强的居群,8个具有抗旱性突出个体的居群。评价出6个总体抗旱性最强的居群。采用综合耐盐指数法对34份材料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花苜蓿在种子萌发期的整体耐盐性明显低于供试的紫花和杂花苜蓿品种,只有2个居群表现出较强的群体耐盐性,苗期的耐盐性显著增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有16个黄花苜蓿居群的群体耐盐性超过耐盐性很强的中苜1号紫花苜蓿,6个居群中存在耐盐性突出的优良个体,综合评价出6个总体耐盐性最强的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综合指数法”能够有效的对不同黄花苜蓿种质材料的抗旱性和耐盐性做出定量评价和排序,该方法在其他牧草种质资源抗旱性和耐盐性评价中具有通用性。
4.染色体研究共检测出2n=2x=16的二倍体和2n=4x=32的四倍体2个倍数水平,包含M、m、sm和st 4种染色体类型。首次在中国黄花苜蓿野生种质中发现数目不等的B染色体,并在部分居群中检测出随体。采用Stebbins(1971)的核型分类方法将32个居群划分为1A、2A、2B和3B四种核型。采用Romero(1986)的核型不对称参数分析,清晰地反映出不同居群间核型不对称性的变异十分丰富。32份黄花苜蓿野生种质在染色体数目和类型、核型不对称性等方面都反映出居群的地理特征和种内进化的方向性规律。新疆黄花苜蓿的变异明显大于内蒙古和供试的俄罗斯黄花苜蓿。
5. SSR分析表明,5对引物在13个黄花苜蓿居群中获得了167个SSR多态性位点,多态性达到98.24%。新疆居群的平均多态位点数和多态位点百分率均高于内蒙古居群。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分析显示,中国黄花苜蓿野生居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化多样性,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变异,新疆黄花苜蓿的遗传变异大于内蒙古黄花苜蓿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显示出居群的地理聚类趋势,一些居群的独立聚类表明它们的遗传特异性。
6.综合分析认为,新疆是中国黄花苜蓿的起源地,具有从形态到DNA分子水平的多层次和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我国苜蓿育种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内蒙古地处黄花苜蓿分布的边缘地带,既有黄花苜蓿丰富的遗传变异,又表现出系统进化的独特性,在苜蓿杂交育种中具有特殊意义。
|
|
|
|
1 |
程加省;于亚雄;杨金华;勾于宏;程耿;胡银星;白永刘;;云南旱地小麦的抗旱性检测与比较[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
2 |
刘旭海;;徽县药用黄花苜蓿栽培技术规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15期 |
3 |
李志勇;李鸿雁;师文贵;李兴酉;刘磊;;牧草种质资源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抗旱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
4 |
李舒凡,邵桂花;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讨与评价[J];作物杂志;1992年01期 |
5 |
孔扣明,徐霞,王永龙;菜用黄花苜蓿春播试验总结[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6期 |
6 |
孙继明,芮根华,罗列,孔扣明;黄花苜蓿蔬菜化栽培秋早播试验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2年04期 |
7 |
李群,耿跃,徐蕾,黄必余,桑学俊,陈学宝,田长柏;苯达松防除黄花苜蓿田阔叶杂草试验[J];杂草科学;2002年03期 |
8 |
郭数进;李贵全;;晋旱125×(昔野×501)杂交后代保护酶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
9 |
李春艳;李诚;艾尼瓦尔;孔广超;虎小兵;曹连莆;;春性饲草型小黑麦抗旱性的综合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6期 |
10 |
刘宝海;;干旱协迫对黑龙江水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8年05期 |
11 |
张燕誉;;春化处理对于黄花苜蓿生育影响的观察[J];农业科学通讯;1955年08期 |
12 |
王俊杰;云锦凤;吕世杰;;黄花苜蓿种质的优良特性与利用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郭数进;李贵全;;大豆生理指标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14 |
郭数进;李贵全;;干旱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系生理指标变化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种业;2009年06期 |
15 |
郭数进;李贵全;;干旱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系酶类变化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
16 |
史明惠;张一扬;王文君;白志高;;烤烟漂浮苗与漂湿苗的抗旱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
17 |
李鸿雁;李志勇;师文贵;李兴酉;刘磊;;6种豆科牧草叶片解剖性状与抗旱性关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10期 |
18 |
王曙光;孙黛珍;周福平;李瑞;李晓燕;杨海峰;;六倍体小黑麦萌发期抗旱性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
19 |
张安宁;王飞名;余新桥;李明寿;梁文兵;梅捍卫;罗利军;;水旱稻三交种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9年03期 |
20 |
尹俊;孙振中;蒋龙;;画眉草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