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定量研究
【摘要】:交通运输业是区域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公路交通作为最基本、最广泛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主要存在着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区域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9年,内蒙古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1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个多百分点,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排序中也从24位上升到15位。与此同时,内蒙古的公路建设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三横九纵十二出口”公路主骨架构成的交通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到2009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5.07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7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已建成高速公路达到2176公里,干线公路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公路运输已然成为内蒙古主要的交通运输手段。2009年内蒙古完成投资317.03亿元用于公路建设,创历史最高水平,掀起公路建设的新高潮。这种直接的投资将直接也必将刺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以内蒙古统计年鉴(2002~2010年)和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统计资料(2009年)为数据源,运用运输经济弹性系数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多维灰色模型(1,N)等研究方法,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和Excel等软件环境中,综合分析了内蒙古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2001~2009年内蒙古GDP与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的运输经济弹性系数基本呈上升趋势且呈正值,说明公路运输增长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但在大部分年份里均小于1,说明内蒙古公路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滞后于其区域经济发展。其中,货物运输经济弹性系数在2008年出现了最高值3.25,因为在2008年奥运期间内蒙古成为了北京的物资大后方,大批特色产品通过高速公路运进首都,使内蒙古2008年的货运周转量达到656.9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3.5%。
(2)2001~2009年内蒙古GDP与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的运输经济弹性系数大体呈下降趋势,而且基本低于0.6并出现负值,说明旅客运输的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旅客运输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是在2008年,出现了旅客运输经济弹性系数的最低值-1.03,这是由于内蒙古整个客运市场以普通客车和中巴车为主,导致运输效率低、运输承载能力低,技术性能相对落后,安全系数小所致。
(3)2001~2009年内蒙古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值大部分在0.65以上,属高度关联。说明内蒙古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可以肯定内蒙古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
(4)从各个关联度值的大小来看,在公路交通系统中,与GDP的关联度最高的指标是货物周转量,关联度达到0.9200,说明货物运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货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确认。而各类公路指标中与经济发展的平均关联度最高的是高速公路里程,关联度为0.9604,最低的是干线公路比重,关联度为0.5218。说明在公路交通系统中高速公路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了能源、冶金、化工、重型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后,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成为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高速公路里程也从2001年的151公里增长到2009年的2176公里,高速公路的发展拉动了工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干线公路比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不明显,说明内蒙古干线公路的发展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