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摘要】:生源物质磷是组成生物体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黄河水体环境中,沉积物是磷的积累和再生的重要场所,对磷循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黄河内蒙古段乌海、临河、乌拉特前旗、包头、托县和老牛湾六个采样点2013、2014年秋季,2015、2016年夏季共24个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沉积物、上覆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各形态磷的含量,模拟研究了磷在黄河表层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运用吸附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沉积物理化性质、微生物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并选取乌海海勃湾水利大坝对磷通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黄河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并简单探讨了磷细菌在磷形态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得出结论:(1)沉积物中总细菌量最大值出现在乌海样品中(3.6×109),最低值出现在老牛湾(1.1×109),平均值为2.58×109;磷细菌数目最大值出现在前旗(3.93×105),最小值出现在托县(8.57×104),平均值是1.98×105。上覆水总磷含量高的沉积物样品中总细菌含量也高;沉积物样品中总磷含量高,磷细菌总量高;沉积物样品中有机质含量高,磷细菌总量降低。(2)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范围在954.067~2085.622 mg/kg,平均值是1139.91 mg/kg,各采样点总磷含量存在秋季夏季的季节差异性。沉积物的七种形态磷中,原生碎屑磷和钙结合态磷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含量范围分别为262.36~962.56 mg/kg和36.32~405.89mg/kg,二者共占总磷含量的74.37%。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与沉积物理化性质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交换态磷与阳离子交换量极显著正相关;铁结合态磷与阳离子交换量、沉积物烧失量显著正相关。总细菌利用可交换态磷或铝结合态磷进行生命活动所需含量较多,说明这两种形态磷更易被微生物直接分解利用。磷细菌含量主要与不易被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磷含量正相关。(3)沉积物对磷吸附动力学遵循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由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得出的平衡吸附量Qe与实验中所得吸附量的值较接近。总体来看,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夏季大于秋季。(4)沉积物对磷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Langmiur和Freundlich方程,表明吸附介于单层吸附和多层吸附之间。拟合得出不同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范围为0.0089~0.1499mg/g,与上覆水中磷浓度进行比较判断沉积物的“源”“汇”属性,并比较各年份EPC0大小及功能差异。利用2016年乌海的EPC0计算出磷通量为62.59kg。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的范围0.0331~0.3062 mg·g-1,夏季平均值为0.1887mg·g-1,秋季为0.1557mg·g-1,即夏季秋季。沉积物拟合参数Qmax、Qe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正相关。(5)磷细菌培养实验后样品中,托县沉积物样品微生物种类减少,老牛湾沉积物样品微生物种类增多,两者微生物总量都呈下降趋势;磷细菌分解效率较高,主要促进Al-P转换为Obs-P并增加了生物可利用磷的总量。
|
|
|
|
1 |
康丽娟;;淀山湖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与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1期 |
2 |
杨永强;陈繁荣;张德荣;张凌;吕莹;;珠江口沉积物酸挥发性硫化物与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6年03期 |
3 |
Magness Viravs;Imants Taure;刘崇民;;应用沉积物中元素的分布对利耶帕亚湖(拉脱维亚)环境状况的评价[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7年02期 |
4 |
张潮;陈友媛;;苯酚-硫酸法测定黄河口沉积物中的多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
5 |
姜霞,金相灿,姚扬,李丽和;光照对水环境变化和沉积物吸收磷酸盐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
6 |
刘翠梅;施燕支;张兰;张华;王英锋;;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土壤、沉积物中多元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7 |
吕继涛;花修艺;董德明;乔倩倩;梁大鹏;;室内模拟研究颤蚓扰动对污染沉积物中镉形态分布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5期 |
8 |
杨柳;唐振;郝原芳;;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太湖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测定[J];世界地质;2013年03期 |
9 |
张卫;沉积物声速现场测量装置[J];声学技术;1984年03期 |
10 |
庄云龙,石秀春;铜、锌、铅和镉在淀山湖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1 |
郑利,徐小清;武汉东湖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深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湖泊科学;2003年03期 |
12 |
万大娟,李顺义,舒月红,张丽,贾晓珊;土壤和沉积物中1,2,4-三氯苯的超声波提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3 |
嵇鹏;许春雪;王亚平;王苏明;李艳艳;;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顺序提取标准物质研制[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
14 |
张思冲;周晓聪;张丽娟;叶华香;;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沉积物中重金属[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9期 |
15 |
雷云逸;汪福顺;陆丹萍;梅航远;;乌江流域水库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测定方法及其环境意义[J];矿物学报;2011年01期 |
16 |
宋喜红;宋吉德;张学超;李晓敏;;气相色谱测定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样品处理方法研究[J];海洋科学;2010年02期 |
17 |
赵轩;丁爱中;豆俊峰;程莉蓉;;葡萄糖对水-沉积物微界面NH_4~+和O_2流速影响的微电极原位监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
18 |
A.L安德逊;L.D.汉普顿;史秉仁;;采样时沉积物声学特性的现场测量方法[J];水声译丛;1979年01期 |
19 |
黄德佩,汪依凡,崔淑英;热导法测定沉积物中有机碳[J];东海海洋;1988年04期 |
20 |
高兴梅,马锡年,李全生,徐锡军;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As的粒度校正(Ⅰ)[J];海洋科学;199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