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Stroop任务的程序变量研究
【摘要】: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很多研究证实,人们的认知活动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们采用各种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以期更清楚的分析认知怎样受到情绪的影响。实验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学者们根据已有的实验研究,总结出几种实验范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情绪启动范式,及后来与情绪启动范式相结合的情绪Stroop范式。
在情绪Stroop效应的大量研究中,很多的研究者都证明了该效应的存在,但也有部分的实验未发现情绪Stroop效应,甚至有的实验还出现了情绪Stroop反转效应。为了更加明确的分析情绪Stroop效应的变化,研究者们对实验中的某些变量进行了改变,以便分析实验中某些程序变量是否会影响情绪Stroop效应的变化。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笔者将实验的程序变量分为三大类:(1)启动刺激变量,包括启动刺激的呈现方式、材料种类、情绪类型等;(2)目标刺激变量,包括目标刺激的材料种类、反应方式、反应类型等;(3)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一致性变量,包括二者情绪一致性、材料一致性等等。通过对这些程序变量的控制,研究者们得到了大量结论,这些结论也不尽相同。
因此,笔者认为在情绪Stroop效应的实验范式中,程序变量的变化,可能对情绪Stroop效应产生影响,造成实验结果的改变。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其程序变量进行控制,分析程序变量不同维度中的每个水平是否会影响情绪Stroop效应的实验效果。
另外,由于有些研究表明,情绪Stroop效应产生的效果与个体的情绪特质和情绪状态有关。因此,本实验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被试的焦虑情况进行测量,以期分析焦虑对情绪Stroop效应是否产生影响。
结果显示,在启动刺激变量中,刺激呈现时间对情绪Stroop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主要集中在对颜色命名和情绪类型评价中。而启动材料的类型以及情绪类型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则不显著。对于目标刺激变量,改变目标类型会影响实验结果,被试对色块的反应最快,而情绪性材料的反应最慢。对于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一致性变量来说,除了词义干扰导致情绪Stroop效应产生差异以外,材料一致性变化和情绪一致性变化均无显著影响。另外,状态焦虑会对色块实验的反应时造成一定影响。
|
|
|
|
1 |
周仁来,杨莹;阈上与阈下知觉启动之间的差异:来自Stroop效应的证据[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
2 |
李兰;黄柳双;肖丽辉;周萍;;图片和词语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
3 |
孙时进;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Stroop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4年05期 |
4 |
蒋重清;杨丽珠;刘颖;;阈下情绪STROOP效应发展特点[J];心理学报;2007年02期 |
5 |
王才康;中文双字词Stroop现象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5年01期 |
6 |
潘伟;饶恒毅;高定国;;刺激呈现时间对汉字语义加工脑偏侧化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
7 |
张明,陈骐,金志成;前、后注意网络的关系——返回抑制和Stroop干扰效应[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
8 |
周仁来;阈下知觉研究中觉知状态测量方法的发展与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
9 |
杨小冬,罗跃嘉;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
10 |
王爱平,张厚粲;用PDP模型模拟Stroop任务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4年01期 |
11 |
彭聃龄,郭桃梅,魏景汉,肖丽辉;儿童Stroop效应加工阶段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年02期 |
12 |
周仁来,佟长山,郑玉香;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刺激的不同呈现形式的作用[J];心理学报;1998年02期 |
13 |
李儒林
,张进辅
,梁新刚;慢性疼痛患者的认知加工偏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9期 |
14 |
马红骊,方芸秋;启动效应的研究及其理论[J];心理科学;1992年05期 |
15 |
沈蕾;启动效应再探──预诱发提取策略和启动刺激显现时间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4年06期 |
16 |
郭桃梅,彭聃龄;从语义启动效应看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
17 |
郭桃梅,彭聃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
18 |
屠莺;周仁来;;单纯呈现效应与积极情感的产生[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
19 |
刘潇楠;杨莹;周仁来;;主、客观觉察阈限对阈上与阈下启动差异的鉴别作用[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
20 |
李倩;王勇慧;;掩蔽启动范式中的负相容效应——知觉阶段的交互还是反应阶段的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