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电力产业政府规制改革比较研究
【摘要】:电力产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对其他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对电力产业的规制进行研究,推进其市场化进程,有助于实现整个国家的体制转轨。俄罗斯与中国从计划经济时期起,就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电力产业规制改革都以效率的提高为目标。由于改革的约束条件不同,两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形成了不同的路径。
本论文紧紧围绕中俄两国电力产业改革在约束条件方面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下进行的规制改革进行论述。在一个转轨国家规制改革框架之下,考察约束条件下形成的产权形式、市场结构以及规制制度及其对规制改革绩效的影响。
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从电力产业及其规制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中俄两国电力产业政府规制比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等角度提出了本文的论题。其次,从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电力产业政府规制改革以及中俄电力产业政府规制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最后,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旨在为本文建立分析框架。本文对中俄电力产业规制改革的研究从规制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在规制经济学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对电力产业市场结构改革进行分析,利用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改革进行分析,利用转轨经济理论对规制改革道路选择的特定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形成了专门针对转轨国家规制改革问题研究的框架。对于转轨国家来说,特定约束条件下形成的产权形式、市场结构形式以及相应的规制制度,共同决定了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绩效。
第三章比较中俄两国规制改革的约束条件。不同的约束条件形成了两国各自的转轨道路和策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电力产业规制改革,包括产权改革、市场结构改革以及规制制度改革的道路和策略,最终影响规制改革的绩效。
第四到第六章分别对两国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形成的影响规制绩效的产权制度、市场结构和规制制度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从产权制度的角度进行。各国在规制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产权形式,无论国有还是私有,都有其理论支撑。中俄两国也形成了不同的产权形式,中国以国有为主,俄罗斯则以私有为主。产权制度的不同,受两国规制改革目标及约束条件的影响。
第五章从市场结构的角度进行比较。在引入竞争机制的结构改革方面,俄罗斯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一方面由于中国在电力各环节分离的技术上落后于俄罗斯;另一方面,与中国渐进改革过程中出现新的利益集团,形成了中期现状偏好,进而对进一步改革阻挠有关。
第六章从规制制度改革的角度进行比较。规制制度由规制方法和规制体制两部分组成。规制方法改革是指以激励性规制取代传统规制,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激励。规制体制是指规制机构的设置、规制立法及其实施。规制体制对规制承诺的可信性产生影响,最终对规制改革的绩效产生影响。
第七章对规制改革绩效进行评价。对两国绩效的比较分别从总量、价格、产业效益和企业效率四个角度进行。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的短期绩效优于俄罗斯,主要是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渐进改革为电力产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俄罗斯的激进改革则造成了产量下降,虽然实现了改革不被逆转的政治目标,但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长期绩效方面,俄罗斯的发展潜力可能优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的渐进改革从比较容易进行的增量改革方面着手,对经济中的存量成分改革并不彻底,产权改革缓慢、市场竞争结构没有完全形成、规制制度还需完善。产权、竞争、规制的基础框架搭建并没有完成,这成为经济绩效进一步提升的“瓶颈”。而俄罗斯以巨大代价换来了有助于提高效率的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因而只需要在现有框架下推进改革,便可能带来经济绩效的快速增进。
第八章为结论与启示。首先,对中俄两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的路径进行总结。中国走的是“协调渐进”改革道路,而俄罗斯的改革路径则可以总结为“从非协调激进到协调渐进”的改革路径。其次,总结了影响规制改革绩效的因素。最后,针对中俄两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建议。中国规制改革最大的制约是传统“行政垄断”体制下形成的“政企同盟”,只有破除“政企同盟”导致的规制阻滞,才能使规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并取得良好绩效。对于俄罗斯来说,在规制框架基本建立的情况下,防止规制改革倒退则是规制改革取得良好绩效的保证。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61;F416.61
|
|
|
|
1 |
夏大慰;从微软案看美国反垄断政策取向[J];财经研究;2000年08期 |
2 |
李虹;中国电价改革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
3 |
夏大慰;范斌;;电力定价:理论、经验与改革模式[J];产业经济评论;2002年01期 |
4 |
于立,肖兴志,姜春海;自然垄断的“三位一体”理论[J];当代财经;2004年08期 |
5 |
楼旭明;窦彩兰;汪贵浦;;基于DEA的中国电力改革绩效相对有效性评价[J];当代财经;2006年04期 |
6 |
单葆国;杨露露;徐朋兵;;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电价问题[J];电力技术经济;2000年02期 |
7 |
李琼;;国外电网投资多元化及其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2003年01期 |
8 |
焦连伟,祁达才,张永平,林济铿,文福拴,严正,倪以信;从现代工业组织理论看电力市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20期 |
9 |
许诺,颜汉荣,文福拴,A.K.David;基于绩效的管制模式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5期 |
10 |
白晓民,钟金,仇明,赵社宏;中国电力市场研究和运营系统开发[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