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报》中“儒学辅教”研究
【摘要】:本论文意图通过研读两次中西方宗教、思想和文化剧烈碰撞的历史,透过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磨合与整合,捋顺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思想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关系和条件。初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借助先进的媒体作为平台和途径,向全世界传播弘扬。并且试图提出当前多元化世界,民族间、宗教间、文化间通过媒体和谐共处、求同存异、殊途同归的设想。
众所周知,当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统的个人或者群体发生接触时,双方都无法维持原有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相互采借、接受对方文化特质从而使两种文化越来越相似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涵化的过程,特别是比较落后的文化自然地吸收先进文化的特质,来更新自身的文化传统,使逐渐衰落的文化获得新生。一般而言,文化涵化通常包括三个相继出现但互有迭合的过程:文化传播、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本文选取第二次西学东渐过程中,来华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中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万国公报》为例,通过该报所发表的文章、传播的思想中借助儒家经典宣扬基督教义的内容分析,总结出传教士“儒学辅教”的策略方法,提炼出跨文化传播的几种模式,进而探索出两种文化接触、碰撞、交流、融会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全论文共计三个章节,第一章简述《万国公报》与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历史沿革。通过还原历史,分析基督教思想与儒家学说的共性和异性,初步探索《万国公报》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阐述我选取《万国公报》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二章从分析论述西学东渐过程中基要派与自由派的宣教方式切入,重点论述有关“儒学辅教”策略的几大问题:首先是集中分析《万国公报》中涉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时“儒学辅教”范畴的几种理论学,其次是按照儒学辅教产生的效果重新划分模式类型,分析该模式的本质特点,分别进行消极类“儒学辅教”模式探究和积极类“儒学辅教”模式探究。第三点,《万国公报》不同时间段内采取的“儒学辅教”方式,分析其中对《万国公报》传播基督教义中“儒学辅教”模式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详细展开。
第三章探讨《万国公报》“儒学辅教”产生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首先对《万国公报》中“儒学辅教”策略的模式与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儒学辅教”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分别是:厚耶薄儒的批驳模式、儒表耶里的借用模式、貌合神离的融合模式。其次,对《万国公报》“儒学辅教”过程中进行这一理念和实践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这种历史作用包括了客观上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并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还包括了使儒家思想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以及为后世学者关于多元化的当前世界,各宗教思想文化之间的共处与整合提供丰富的经验总结和成功的历史借鉴。这些对“儒学辅教”的现实价值的思考,将给中国文化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打开真诚的启示。
总之,一二百年之前,西方的文化使者用“儒学辅教”的方式向我们介绍神学经典和西方经典;今天的中国,基督教在中国迅速发展,而我们的国学却在海外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我们能不能反省自身,能否也尝试以“神学辅教”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儒学经典和中华经典。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可以“反弹琵琶”,借用前人的文化交流模式,演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宏伟场面。这正是我们研究《万国公报》与“儒学辅教”这一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
|
|
1 |
杨洪章;;“李大钊与山东”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