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接受研究
【摘要】:《青春之歌》在十七年文学乃至当代文学中都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小说创作历经7年,刚出版时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批评家一致好评,一度成为那个年代最畅销的书籍。但1959郭开的一篇文章使它陷入争论中,从那之后直到今天,《青春之歌》从未在漩涡中挣扎出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批评家、读者、文学史还有90年代的影视改编都对它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出版至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青春之歌》代表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也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接受史也是社会历史变迁史,文学接受环境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青春之歌》所走过的历史也代表了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本文选取《青春之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它半个多世纪的接受历程进行认真地梳理,并且期望通过它的接受史探寻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最后发现它在接受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红色经典”接受的启示。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作品接受历程的纵向概览,从《青春之歌》至今分为四个历史时期。50、60年代,作品一出版就引起轰动随即陷入了阶级斗争气氛下的争论;文革时期,在政治高压下被定性为“毒草”,打入政治冷宫;新时期后作品恢复名誉,成为“重放的鲜花”被研究者重新解读,后又在“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影响下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受到质疑;90年代以后,对作品的接受更加理性和学术化,多元的研究方法使其陷入众生喧哗之中,对作品的垂直接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部分,从阅读和影视改编两个不同的接受视域横向分析《青春之歌》在不同接受视野下的面貌及接受效果。阅读视域的接受主体有精英读者也就是专业的文学批评家,还有非专业的普通大众读者。《青春之歌》在精英读者眼中是一部优秀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手册”,在普通读者眼中是一部现实的“生活教科书”;电影版《青春之歌》的获得了极大成功并被成为共和国的经典影片,两版电视剧一版是人道主义话语的重新编码,一版是革命版“青春偶像剧”,播出效果都是不温不火,其中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表现了改编者和接受者与社会文化力量的复杂纠葛。第三部分,从《青春之歌》的接受史探讨其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作品接受过程中有三股文化力量在发挥作用,分别是主流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与消费文化,这三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关系,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力量对比不同。三者之间有时表现出矛盾对立,有时是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影响和渗透,表现出三元合流的趋势。《青春之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林道静和与她产生爱情的三个男性形象成为作品的一大魅力,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也使人物形象有了不同的接受空间,人物形象变得日益丰满起来。第四部分,发掘《青春之歌》接受过程中的值得反思和带给我们启发的地方。反思作品接受中的“过度诠释”现象,新的理论方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但很多研究要么是对作品的主观任意猜测和无限制的凭空引申,造成了对作品原义的歪曲和误读,要么是借理论行跟风之势,使作品充当了理论的实验品,这些都是文学接受中应该避免的,最后总结《青春之歌》接受史对“红色经典”作品中一些问题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