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摘要】:马克思自由思想表现为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个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主题,是他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终身奋斗的理想诉求。进入20世纪以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自由思想受到了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批评和挑战,但在哈耶克的批评中存在着对马克思的极大误解。因此,通过阐述马克思自由思想,并回应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自由的批评与挑战来证立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本文的主题。本文首先梳理了马克思自由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历程。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盛行,无产阶级为了自身解放而努力挣扎的时代,这为其自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古希腊开始,自由就被作为哲学的中心主题,在整个哲学体系演进、发展过程中,自由成为了人们不断追寻和探索的“价值红线”。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对自由概念的界定和阐释都表现为抽象性和先验性,忽略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继承传统自由思想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实践论颠倒,把自由从天国拉回到了现实。从马克思第一部哲学著作《博士论文》所阐述的自由对必然性的反叛和现实性出场,到《共产党宣言》中确立的个人自由与全体自由和解的问世,彰显了马克思自由思想从形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批判并纠正了传统自由思想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自由的虚假性。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深刻分析,梳理他对传统自由思想的实践论颠倒所确立的实践哲学基础,总结出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含义及其相关规定。自由的含义是指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之上实现的自由个性,自由劳动和个性才能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双重规定。自由个性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所确立的理想社会状态。自由劳动、个性才能、自由个性彼此是相互依存关系,自由劳动是根基,个性才能是条件,自由个性是理想,三者的统一才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自由含义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人的自由个性状态实现过程中所包含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自身条件是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条件是指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能力,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是自由个性得以彰显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规律的揭示和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必将超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既是理论上的预设,也是现实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和实现自由个性的必然形态。本文以对比的形式对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哈耶克自由思想以及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梳理。首先,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自由竞争所导致的阶级对立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自由思想具有严格二重化特征,表现为经济自由制度和政治自由制度两重维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是满足少数人自由的形式自由,不具有普遍性,同时资本主义这种严格二重化的分立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抹杀。其次,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主义自由的优越性回应了哈耶克的批评与挑战,马克思社会主义自由的确立是针对世界范围内落后国家的理论指导,落后国家只有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增大整体实力,进而带领人民走向自由之路实现自由个性。本文将在解读马克思原著基础上阐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总结、阐释自由的含义,进而批判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弊端和局限,回应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评与挑战,以此证立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深刻性、科学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