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循化厅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清政府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更为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吸取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为促进边疆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循化厅所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毗邻而居或交错杂居之地,也是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重要地区,尤其是对于明清两代而言。因为,随着元代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循化地区的战略意义就愈发重要,不仅是内地与西藏联系的孔道,还是中原王朝统辖西藏与西北的重要基地。在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对清代循化厅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不仅有着很高的求真价值,而且对于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有着宝贵的经验价值。
对于循化地区的治理,清政府跳出了传统的藩篱,一方面将其纳入国家正式行政体系,设同知、主簿等地方官员;另一方面又采用因俗而治的策略,任命当地的部族头目为土司、千百户等土官,赋予其一定政府统治下的自治权力。此外,为争取如火如荼蔓延开来的藏传佛教势力,清政府也默许了宗教权威力量在循化厅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占据一席之地。表面上看,清政府似乎掌控了整个局面,拥有绝对优势,实则不然。三种力量在对循化厅的管理中不断博弈,此消彼长,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土官虽大多由政府任命,实现了政府对各部落的有效管辖,但也从而分散了政府的权力。宗教本来只是政府借以教化安定蒙藏人民的,却也因此而削弱了自身的权威。权力分散的加剧使得政府只得依靠军事恫吓与镇压的强制力以维持其统治。换言之,部落权力是基础,无论是宗教权力还是政府权力,都要通过它才能发挥作用;宗教权力具备任何权力所无法媲美的魅力,虽然表面上要屈服于清政府而取得相应的合法性,甚或屈服于地方政府的强制力,而实际上,地方政府权力的正常运作还不得不仰仗它,否则就很难发挥其效能。
本文着力于对清代循化厅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讨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政策。笔者依据详实的史料与珍贵的档案材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正史与地方志材料相结合、史学理论与民族学理论相结合,以清代循化厅的管理体制中活跃的三种主要力量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研究,以展现清朝在特殊民族地区的特殊民族政策。
放眼清代循化厅的管理体制,较之前代可谓是进步和更为成功的。虽然仍存在行政力软弱等诸多缺陷,但对于局势的稳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民族的融合、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称道的。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民族政策的制定,也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同样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