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结构模型的Fe基多元合金
【摘要】:Fe基合金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为实现不同使役性能,往往需要在Fe基体中添加各种组元,然而合金化组元添加的种类与最佳含量通常需要经过大量试验探索,新合金的设计与开发历时较长。本工作从稳定固溶体合金的结构出发,采用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设计并表征Fe基多元合金,一方面证实了该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获得了一批新合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该结构模型源自多元非晶和准晶的成分分析,它将结构分为团簇部分和连接原子部分,团簇为基体结构中的第一近邻配位多面体,其形成源于溶质与溶剂组元间的强交互作用,合金成分因此可以表达为团簇式形式:[团簇](连接原子)x,x表示连接原子相对于一个团簇的数目。本工作选取了两类合金体系开展研究,一是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CC)的奥氏体合金,二是具有体心立方结构(BCC)的铁素体合金,具体合金体系分别为Fe-Ni-Cu和Fe-Cr-Mo.Al-Cu,对此进行了组织结构及性能表征,并建立了合金成分、微观组织与合金性能之间的联系。
Fe-Ni因瓦合金是电子工业应用广泛的封接合金,采用Cu合金化可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但过多Cu的添加会导致第二相析出,从而造成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下降。为确定Fe-Ni合金中Cu的最佳含量,采用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对Fe-Ni-Cu因瓦合金成分进行了理论探讨及实验研究。商业Fe-Ni因瓦合金如4j42和4j46等中Cu含量都低于4mass%,在高Cl-环境中耐腐蚀性能较差。Fe-Ni-Cu奥氏体区在20-700℃之间Cu含量为2.5-3.5at.%。根据元素间混合焓(△HFe-Ni=-2kJ/mol,△H Ni-Cu=4kJ/mol,△HCu-Fe=13kJ/mol)和稳定固溶体结构模型,提出了Fe-Ni-Cu三元稳定固溶体合金双团簇模型[CuNi12][NiFe12]m(团簇均以原子个数表达,全文同),该模型假设在合金中可以有Fe-Ni. Ni-Cu近邻,但Fe-Cu必须分开,难溶元素Cu是以团簇CuNi12形式溶于Fe的合金基体之中。试验结果表明由团簇设计的合金具有单相FCC结构,在3.5wt.%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高于商业Fe-Ni因瓦合金,且与成分接近的因瓦合金具有相当的膨胀性能。
铁素体不锈钢是应用广泛的耐腐蚀材料,一般需要添加Cr、Mo等元素,但是Mo含量过高引起成本增加,而Al和Cu虽然是高耐蚀性元素,其含量高则容易引发第二相析出。为确定Fe基合金中Cr、Mo、Al、Cu的含量,采用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对其Cr、Mo、Al、Cu的添加含量进行了理论探讨及实验研究。首先考察了Fe-Al-Cu三元体系,确定稳定铁素体固溶体的结构模型,在20-600℃相图中,铁素体区边界为Al/Cu=8(at.比例)恒定区,根据元素间混合焓(△HFe-Al=-1kJ/mol,△HAl-Cu=-1kJ/mol,△HCu-Fe=13kJ/mol),基于稳定固溶体合金思想,提出了Fe/Al-Cu三元稳定铁素体固溶体合金的团簇模型[CuAl]Fex。进而,考虑Cr.Mo以近似元素替代部分Fe来实现五元合金,Cr含量符合Tammann n/8规则,而元素Mo位于CuAlg团簇的外围,构成Cu的次近邻和Al的第一近邻,即在BCC结构中构建了一个Cu-Al8-Mo6团簇,由此建立了Fe-Cr-Mo-Al-Cu五元铁素体不锈钢的稳定固溶体合金团簇模型,为[(CuAl8)Mo6](Fe,Cr)x实验结果表明由该团簇成分式设计的合金具有单相BCC结构;一系列性能测试表明由团簇模型设计获得的Cr24Mo7A13Cu合金(在表述合金成分时一般采用mass%,全文同)和Cr27Mo6A13Cu合金在高Cl-环境、高氧化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优于常规高Cr、Mo铁素体不锈钢,且在高温1100℃空气环境中抗氧化能力优于Fe-23Cr-5Al合金;其力学性能与铁素体Fe-Cr-Mo不锈钢相当。
在实现上述多元合金化基础上,结合难溶元素的固溶方法,还分析了大量的基础三元合金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稳定固溶体合金团簇结构模型,预测了潜在的新型固溶体合金成分。
|
|
|
|
1 |
H. weber;A. H NIG;薛云;周洪英;;杜拉代尔姆(DURATHERM)合金——多种用途的时效硬化弹性材料[J];功能材料;1979年02期 |
2 |
姚树文,郭进,王学业,陈念贻;ANN-原子参数法预报合金相晶型及晶格常数[J];物理化学学报;1996年09期 |
3 |
马场义雄;张林平;;三元合金的研制[J];轻合金加工技术;1979年05期 |
4 |
巫世杰;刘仿基;徐大飞;;147合金的热处理和成形工艺试验[J];宇航材料工艺;1980年06期 |
5 |
吴玉琨;孟祥敏;;Al-Cu-Co合金中的稳定十边形准晶体[J];自然科学进展;1991年03期 |
6 |
孙传棋;;无铪高强度定向凝固高温合金DZ-4[J];航空材料;1986年02期 |
7 |
张录泉;;高强高韧性Al-Zn-Mg-Cu合金厚板的性能[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7年05期 |
8 |
钟鑫圆;;高弹性软磁合金CD-1的特性及其应用[J];功能材料;1988年02期 |
9 |
王庆良,郑雪萍;稀土导电铝合金的铸态组织和相组成[J];稀土;1998年01期 |
10 |
项东,刘科高,许斌;固溶处理对2014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5年07期 |
11 |
范爱国;;含Mg、Sc和Zr的高强度高耐腐蚀性能Al合金[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3期 |
12 |
王维青;左汝林;麻彦龙;潘复生;;TEM对铸态Mg-Zn-Y合金的初步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3 |
麻彦龙;陈清建;王勇;邢东兴;;AM系铸造镁合金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8期 |
14 |
张通和;姬成周;沈京华;陈俊;杨建华;孙贵如;高愈尊;;双注入匹配的计算机模拟和Ti~++N~+双注入的实验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5 |
张立春;何安强;吴玉琨;叶恒强;;Al-Li-Cu-Mg-Zr合金中Z相和T相的HREM观测[J];电子显微学报;1993年02期 |
16 |
陈斌,冯林平,钟皓,周铁涛,刘培英;变形Mg-Li-Al-Zn合金的组织与性能[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
17 |
项东,许斌,刘科高;固溶处理2014铝合金组织与磨损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5期 |
18 |
高伟丽;严红革;盛绍顶;陈振华;;气相沉积制备Ni-Al合金纳米粉末的相生成规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2期 |
19 |
吴世钊;李子微;曲风涛;;7050合金热塑性区和热轧变形量的研究[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7年03期 |
20 |
麻彦龙;张津;;AZ91D镁合金研究新进展[J];热加工工艺;2007年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