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非点源氮磷环境行为与模拟预测研究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源地保护和饮用水安全已经上升为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均和非点源氮、磷污染严重等问题,造成我国寒冷地区面临着更为严重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寒冷地区拥有四季分明和漫长冬季过程的特点,使该地区非点源氮磷的环境行为具有特殊性。本研究开展冬季过程对非点源氮磷影响的现场实验,并选用辽宁地区具有战略地位的水源地大伙房水库流域分别进行统计学收支模型和分布式环境模型研究,进而探索大伙房水库流域输水工程和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和水质的影响。
首先,将降雨模拟实验引入真实冬季过程对非点源氮磷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发现冬季过程显著影响耕地和草地非点源氮磷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的输移。总氮在耕地和草地中地表径流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壤中流。主要原因是由于富营养化物质的累积和转化以及冻融过程对土壤结构的变化。相反,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总磷的浓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可溶性磷本身的高吸附性和冻融作用产生更多比表面积更大的小颗粒土壤团聚体。研究表明在寒冷地区,冬季过程后壤中流中氮的流失非常严重应该予以重视。
其次,构建大伙房水库流域氮、磷收支模型,进行流域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收支计算。研究表明氮、磷收支在1985-2004年期间均发生显著变化,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但在1995年发生突变迅速减小。收支变化的主要变化原因是净农副产品输入和化肥施用引起的,同时水文条件的剧变是促使氮、磷收支出现突变的原因。进行基于乡镇的大伙房水库流域氮、磷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大伙房水库流域各乡镇的氮、磷收支呈现递增趋势;2000-2004年,水库上游的清原县和新宾县各乡镇的氮、磷收支呈递减趋势,但库区显著增加。分析大伙房水库流域收支与水库水体响应关系发现,总氮和总磷浓度整体与收支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同时还受到降雨、收支空间分布和水库实际库容的影响。
第三,开展寒冷地区大伙房水库流域非点源氮磷SWAT模型研究,分析和总结寒冷地区非点源富营养化物质输出规律。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大伙房水库流域径流、泥沙和富营养化物质模拟取得满意模拟效果;然而,SWAT模型对水库水质模拟存在虽然结果相近,但模拟值没有实测值变化显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SWAT模型水库模拟部分是基于完全混合理论开发的,不适用于大伙房水库这种大型山谷型水库。大伙房水库非点源氮磷输出主要是集中在雨季的6-9月和积雪融化的3月,前者输出占全年的60%以上;3月份的非点源氮磷大量流失主要由于寒冷地区具有漫长的冬季促使大量的富营养化物质在土壤中累积,春季积雪融化产生严重的春季冲刷效应。
最后,采用SWAT模拟预测输水工程和气候变化对大伙房水库流域径流和水质的影响。输水工程显著增加苏子河径流的同时,却由于输水水源总氮浓度高,导致调水后大伙房水库总氮浓度显著升高。未来气候变化作用,由于气温和蒸发能力升高导致大伙房水库入流流量、总氮和总磷负荷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降低地表径流及其冲刷能力;而温度升高也增加植被对富营养化物质氮磷的吸收,降低水库中总氮和总磷的浓度。从年内分布情况分析,2-11月径流和富营养化物质输出下降,而12月和1月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增温显著和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地表积雪提前融化,因而增加12月和1月径流、富营养化物质输出;却显著降低3月份径流和富营养化物质的输出。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掌握寒冷地区非点源氮磷污染的输出规律提供支持,并为大伙房水库现在和变化环境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24
|
|
|
|
1 |
刘之杰;路竟华;方皓;张义安;;非点源污染的类型、特征、来源及控制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
2 |
毛雪松,胡长顺,窦明健,侯仲杰;正冻土中水分场和温度场耦合过程的动态观测与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
3 |
于峰;史正涛;彭海英;;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
4 |
曹文志,洪华生,张玉珍,丁原红,岳世平;AGNPS在我国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检验[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
5 |
赵国华,张志军;辽宁大伙房水库水体中氮、磷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01期 |
6 |
王利佳,凤颀,白艳丽;大伙房水库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年06期 |
7 |
王毓军;隋文义;于波;顾继光;李茉然;;引水对大伙房水库水质、生态影响评估[J];辽宁化工;2006年03期 |
8 |
王晓燕;秦福来;欧洋;薛亦峰;;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以密云水库北部流域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
9 |
崔双发,王健,唐伟,孙晓怡,李延勇,曹月坤,史玉强;大伙房水库水质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J];水利渔业;2004年02期 |
10 |
崔双发,李树滢,史玉强,曹月坤,王健,金福杰,来永斌;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水利渔业;2004年03期 |
|
|
|
|
|
1 |
杨文龙,杨树华;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
2 |
汪雅谷;农业环保与农业生产——第五讲 农村非点源污染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1996年06期 |
3 |
洪小康,李怀恩;水质水量相关法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4 |
李贵宝,李建国,毛战坡,尹澄清,王为东;白洋淀非点源污染的生态工程技术控制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年01期 |
5 |
William·F·Ritter;蒋林燕;王秉忠;;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影响的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0年03期 |
6 |
辜来章;吴德玲;郝淑英;;滇池非点源污染特征及防治[J];云南环境科学;1991年01期 |
7 |
李怀恩,沈晋,刘玉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实例[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
8 |
路月仙,陈振楼,王军,许世远;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3年11期 |
9 |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
10 |
杨建云;洱海湖区非点源污染与洱海水质恶化[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