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极修饰的研究
【摘要】:由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能生长于柔性衬底以及可大面积制备等优势,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仍存在着转换效率低下,物理机理不明等问题,一直无法商业应用。本文实验中我们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结合当前研究进展主要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我们引入ZnO和MoO3作为阴极和阳极的修饰层,优化了基于P3HT:PCBM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退火对器件的影响很大,发现最佳退火条件是氮气环境下160℃下退火30min;制备了倒置结构和正置结构下四种不同器件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对比分析了他们的优劣得出结论倒置结构比正置结构效率更高,器件结构为ITO/ZnO/P3HT:PCBM/MoO3(10nm)/Al(70nm)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了2.9%。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单载流子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结果表明P3HT:PCBM层中起主要导电作用的是空穴载流子。
其次,我们还研究了基于P3HT:PCBM倒置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运输情况。从理想因子的计算结果(1.55)我们知道这并非是理想的热电子发射模型,而且在有机无机材料的界面产生了大量的界面态。从C-V测试中得到的势垒高度要大于从I-V测试所得,这是由于有机层界面的不均匀和存在界面态所导致。利用光照下的I-V测试,我们得到了该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和能量转化效率分别是0.57V、8.2mA/cm2、61%、2.9%。
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利用CuI作为模板层来修饰基于CuPc/C60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引入CuI模板层,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PCE)达到了2.55%,增加了约70%。由于CuI和CuPc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作用力,导致CuPc分子的堆积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站立式堆积变成躺式堆积。这一变化使得光吸收增加了约65%,并且提高了载流子的迁移率和使得薄膜表面更加平整。通过XPS和UPS的研究,我们发现在ITO/CuI界面,负电荷由ITO向CuI层移动形成偶极子层,导致了阳极的功函数增加,减小了空穴的收集势垒。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914.4
|
|
|
|
1 |
刘爽,宁永功,杨忠孝,陈艾,熊平,杨家德;离子注入降低PtSi肖特基二极管的势垒高度[J];半导体学报;2000年10期 |
2 |
;AFM Studies of Platinum Silicide Thin Films on Silicon Grown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02年01期 |
3 |
李美成,殷景华,蔡伟,赵连城,陈学康,杨建平,王菁;硅基PtSi纳米薄膜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