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温吸收式热泵热质传递强化与系统热力分析

戴楠楠  
【摘要】:随着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作为一种可以回收工业余热,吸收低温热源并将其升温重新利用的装置,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吸收器是关键部件,而其内部的换热管又是吸收器的核心。换热管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吸收器乃至整个系统的效率与性能。降膜吸收由于其效率高、易操作、结构简单等优势,成为吸收器换热管的主要设计方式,所以各国学者都在积极的研究提高溴化锂降膜效率的方式,如今最主流的方法还是改进换热管的性能。 本文在铜管表面喷涂PTFE疏水膜,对铜管表面的亲疏水性能进行局部改变,使降液膜以一定频率在亲疏水交界面产生积液环,促进液膜外表面的波动,加强外表面的扰动,进而增强换热管的传热和传质性能。 本文制作了三种不同规格的疏水涂层管,利用数码相机和高速摄像机对降液膜在螺旋涂层管的状态进行观察,并测定了各管的最小喷淋密度,发现螺旋涂层管降膜表面在小喷淋密度小有很明显的积液环和波动,最小喷淋密度值也符合理论计算规律。在超过最小喷淋密度的状态下,利用电容测微仪对液膜厚度和波动状态进行了测量,发现疏水涂层在液膜较薄的时候对液膜表面波动有较大的加强,喷淋密度加大,效果减弱。测定液膜厚度时,发现疏水涂层面积较大的管液膜较薄,推测出这类管液膜流速较快。 为了进一步考察螺旋疏水涂层管的传热传质特性,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降膜传热实验台,比较光滑铜管和涂层强化后的铜质换热管的换热性能。经过实验研究,证明了在高温下,螺旋型疏水涂层管的降膜传热系数要大于光滑铜管,其结论也表明,由疏水涂层产生的液膜波动效果确实加强了降液膜的掺混。 最后,本文依据热力学定律分析了高温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系统COP, ECOP,(火用)损失与系统操作温度,溶液热交换器效率,循环倍率,GTL之间的关系。得到结果是:COP和ECOP随着蒸发器和再生器的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冷凝器和吸收器温度的温度升高而降低;当系统GTL大于42℃时,系统的效率将降低较快。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耿;;日本松下电气公司研制燃烧煤气的吸收式热泵[J];制冷技术;1992年02期
2 耿惠彬;;吸收式热泵的动特性[J];制冷技术;1992年04期
3 李元哲;热泵知识系列访谈(Ⅱ)[J];太阳能;2005年02期
4 陆震;;’91吸收式热泵国际会议简况[J];制冷技术;1992年02期
5 奕慎勇;;国内首台直燃型吸收式热泵在用户处成功运转[J];制冷技术;2009年03期
6 张启,毛润治;地热吸收式热泵在农村供热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01期
7 张永铨;何晶明;;回转式固体吸收式热泵[J];制冷;1991年04期
8 耿;;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J];机电设备;1983年06期
9 张启 ,杨懦瑞;太阳能吸收式热泵——节能新技术[J];太阳能;1988年01期
10 A.Ertas;徐晓村;;氨—水吸收式热泵的优化研究[J];能源工程;1988年Z1期
11 李景齐;;吸收式热泵的分析[J];节能;1990年03期
12 钟理,严益群,谭盈科;升温吸收式热泵的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1年04期
13 黑泽茂吉;耿惠彬;;燃气吸收式冷温水机的发展[J];机电设备;1987年04期
14 徐邦裕;;热泵与空气调节——从第15届国际制冷大会空调学组所宣读的论文说起[J];暖通空调;1980年01期
15 刘晋玲,董长海,张永贵;吸收式热泵供热技术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2年06期
16 杜垲;张思群;杨思文;;氨水吸收—再吸式热泵的能量利用分析与试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1991年01期
17 钟理,谭盈科;Ⅱ型两级吸收式热泵循环及性能分析[J];流体机械;1992年12期
18 孙健;付林;张世钢;;国内外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综述[J];制冷与空调;2010年02期
19 王宏;蒋绿林;黄晓蕾;姜黎;;吸收式热泵精馏过程的机理模型和编程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年08期
20 张文;;水源热泵技术[J];区域供热;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涛;朱家玲;张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地热余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长城;华望涯;刘春雨;;吸收式热泵回收电厂冷凝热集中供热技术分析[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13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德林;谢义芬;杨振静;;吸收式热泵回收电厂冷凝热集中供热[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伟;张晓灵;石文星;李先庭;;氨水空气源吸收式热泵的设计与理论分析[A];庆祝北京制冷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最良;赵伟;;在我国应用吸收式热泵站的经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6 马最良;赵伟;;在我国应用吸收式热泵站的能耗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文集[C];1998年
7 刘颖;袁卫星;郭秉汉;;氨水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性能模拟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邵渊;周兴禧;任海刚;;单级压缩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康相玖;栾慎勇;王剑新;;溴化锂吸收式1类热泵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开发[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集迎;;农业沼气热泵可行性研究及经济性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筱静;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性能及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魏璠;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理论及部件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3 林振娴;热电联产系统冷源领域节能及耦合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聪聪;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热回收系统在热电厂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2 曹昕慧;火电厂全年应用吸收式热泵的节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温志梅;余热—地热源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4 汪滔;吸收式热泵用于大连华能电厂的供暖改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芳超;地热结合吸收式热泵供暖系统的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焦华;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炼厂余热领域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史俊杰;吸收式热泵与热电联产耦合供暖的热力系统建模[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李智虎;扩散吸收式热泵热工模型与实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玉宁;嵌入吸收式热泵的汽轮机冷端系统运行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赵虎;吸收式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的技术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吸收式热泵回收凝聚废热工业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琳;余热利用双良用心打造绿色未来[N];中国电力报;2010年
3 顾耀武;双良股份:余热利用带来节能新思维[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记者 白雪峰;阳泉:节能减排打出“组合拳”[N];山西日报;2010年
5 苗建军;制冷业排头兵节能减排创佳绩[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学慧;双良股份:以先进技术推动节能减排[N];经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静华;双良余热回收技术受热捧[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8 余兵 杨君仙;双良热电余热回收节能系统通过技术评审[N];现代物流报;2010年
9 双宣;双良空调的五大优势[N];经理日报;2003年
10 见习记者 王佳丽 通讯员 余兵 杨君仙;双良热电余热回收系统在并通过技术评审[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