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菌BphAB_(LA-4)转化吲哚行为的研究
【摘要】:微生物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对吲哚的羟基化反应可以生成一种重要的染料靛蓝。具备这类功能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及萘双加氧酶已有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同样具备吲哚转靛蓝能力的联苯双加氧酶却没有详细的研究。本论文对联苯双加氧酶转化吲哚可行性、最佳条件、转化机理以及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
吲哚分子的C2/C3可以与联苯双加氧酶大亚基BphAl LA-4活性中心的Fe(Ⅱ)结合,距离为4.7/4.6A,而联苯双加氧酶大亚基BphAl_LA-4活性中心Fe(Ⅱ)与其自然底物联苯分子C2/C3的结合距离为3.6/4.1A,两者相差无几。同时,吲哚分子吡咯环的N原子可以与BphAl LA-4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Gln-231和Asp-235形成氢键,保证了吲哚分子与酶分子的结合更加稳固。
将菌株Dyella ginsengisoli LA-4表达联苯双加氧酶和联苯-2,3-二氢二醇脱氢酶的基因片段bphAB克隆到表达载体pBR322上,导入Escherichia. coli BL21中异源表达,得到了基因工程菌BphAB_LA-4。BphAB LA-4休眠细胞具有转化吲哚的能力,但活性较低。优化诱导条件发现,当诱导温度为15℃,IPTG的浓度为0.25mM,培养基为寡营养培养基M9时,转化12h后,休眠细胞对吲哚的转化率最大,达到95%。SDS-PAGE验证了转化活性的提高时,BphAB_LA-4休眠细胞粗酶中可溶性蛋白的量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大亚基BphAl LA-4更多的出现在粗酶上清中。
BphAl LA-4休眠细胞转化吲哚的最佳转化条件为生物量0.28g/L,吲哚浓度200mg/L,葡萄糖浓度0.2%,在此条件下反应10h后,靛蓝最大产量为44mg/L,其产率为0.16mg/mg CDW(CDW:细胞干重)。利用HPLC-MS鉴定转化产物主要包括靛红、靛蓝、靛玉红,其中靛蓝是主产物。推测其转化机理为:吲哚在BphA的作用下生成吲哚-2,3-二氢二醇,其转化过程需要的电子由大肠杆菌中的葡萄糖脱氢酶与葡萄糖反应不断提供。吲哚-2,3-二氢二醇在BphB的作用下生成靛红、自发脱水生成3-羟基吲哚,靛红与3-羟基吲哚在空气中氧化聚合形成靛玉红。同时,3-羟基吲哚自发聚合生成靛蓝。
本文尝试三种不同固定化方法将基因工程菌BphAB_LA-4固定,其中海藻酸钠包埋法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最佳包埋条件为3.5%(w/v)海藻酸钠,1%(w/v)氯化钙,固定化细胞在有机-水两相体系中可以重复利用两次,首次转化6h后,靛蓝浓度为15.9mg/L另外,两相体系的引入有效避免了固定化细胞产靛蓝过程中伴随的产物分解现象,选择正十二烷作为有机相,优化得到其最佳比例为40%(v/v)。体系对吲哚的最佳耐受浓度为400mg/L,在此条件下,靛蓝产率为0.28mg/mg CDW。
|
|
|
|
1 |
赵巧云,黎志东,宋继蓉,董兆麟;天花粉蛋白基因工程菌发酵条件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9期 |
2 |
谭慧杰;;微生物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8期 |
3 |
李向东;冯启言;于洪锋;;基因工程菌在制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8年08期 |
4 |
闫达中;许芳;杨艳燕;;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产纳豆激酶条件研究[J];中国酿造;2009年09期 |
5 |
王连广;;甲胺磷生物降解机理及其降解酶的生物合成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
6 |
金玉洁,金若非,王竞,周集体;基因工程菌的发酵及偶氮染料脱色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9期 |
7 |
刘和,陈英旭;环境生物修复中高效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年02期 |
8 |
吕萍萍,王慧,施汉昌,陈国强;基因工程菌强化芳香化合物的处理工艺[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
9 |
丁华;金若菲;周集体;;基因工程菌在SMBR中对直接耐晒蓝的脱色[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
10 |
蔡忠贞;刘宏娟;张建安;刘德华;张富春;;基因工程技术在1,3-丙二醇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7年S2期 |
11 |
廖昱泓,赵德刚;利用淀粉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05年06期 |
12 |
蔡颖;赵肖为;邓旭;李清彪;卢英华;尹涛烽;;基因工程菌生物富集废水中重金属镉[J];水处理技术;2006年01期 |
13 |
张迎明;尹华;叶锦韶;彭辉;张娜;王婷;;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NiCoT吸附镍的性能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12期 |
14 |
郭杨;王世和;;基因工程菌在重金属及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年04期 |
15 |
赵宏宇;季祥;姜志艳;;基因工程菌发酵过程质粒丢失动力学理论分析[J];天津化工;2007年06期 |
16 |
吴松青;彭艳;黄张敏;关雄;;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修复回顾与前景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5期 |
17 |
郭梅;路福平;刘敏尧;蒲军;李拖平;梁鹏;;基因工程菌漆酶用于提取黄芪总皂甙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1期 |
18 |
王建玲;张业尼;路福平;李玉;;表达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9年05期 |
19 |
李波;刘卫东;刘娟;赵晓丽;高雅英;曹慧;崔中利;;高效除磷工程菌Pseudomonas putida GM6-PPK1的构建及其除磷能力研究[J];土壤;2009年04期 |
20 |
张德涛;曾蕊;杨媚;周而勋;;真菌对有机磷农药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