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流脉动流动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环境等问题也不断的出现,如何更好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强化传热技术作为提高换热效率的主要方式在能源节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一个方向。脉动流动技术作为强化换热技术的一个主要方式已经被人们用数值和实验方法证实。
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三角槽通道内层流脉动流动强化换热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雷诺数Re,斯德鲁哈尔数St,脉动振幅A以及三角槽通道的槽深(6mm,9mm和12mm)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结果表明脉动扰动显著地提高了三角槽通道的传热能力。稳态时,努赛尔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努赛尔数随着三角槽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脉动时,传热强化因子随着雷诺数和脉动振幅的增加而增加。而当雷诺数和脉动振幅一定时,强化传热因子随着斯特鲁哈尔数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存在一个使强化传热因子达到最大的最佳斯特鲁哈尔数,并且对于不同的雷诺数和脉动振幅使强化传热因子达到最大的脉动频率是相同的。当三角槽的槽深为12mm时,强化传热因子最大,而当槽深为9mm时,强化传热因子最小。三角槽的槽深对最佳斯特鲁哈尔数没有影响。压力梯度的脉动振幅随着雷诺数,脉动振幅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脉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
|
|
|
1 |
高虹;刘娟芳;;Helmholtz共振腔脉动流体强化换热的试验研究[J];节能技术;2009年02期 |
2 |
邓丽;王晓占;;螺旋槽管螺距与螺深对强化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J];节能;2011年05期 |
3 |
朱业樵;赵天玉;;空调用液 气式换热器的强化换热分析与主要节能强化措施[J];节能;1989年07期 |
4 |
王增辉,贾斗南,刘瑞兰;狭缝通道两相流强化换热研究综述[J];热能动力工程;2002年04期 |
5 |
周国兵,张于峰,齐承英,王艳;几种翼型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及流阻性能的实验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6 |
郑军,曾丹苓,王萍,高虹;利用流体脉动强化换热的试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
7 |
赵丽华,苑中显,张建国,姜明健;强化换热通道中扰流元场协同优化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8 |
高虹;刘娟芳;;脉动流体强化换热的试验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9 |
黄志锋;刘伟;杨昆;;圆管内插入环状多孔介质的换热性能研究及其场协同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
10 |
卓宁,孙家庆;玻璃管空气预热器强化换热试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0年03期 |
11 |
张俊涛,周筠清;原理性涡旋强化换热装置的传热性能研究[J];冶金能源;1995年06期 |
12 |
孙方宏,陈明,徐鸿钧,傅玉灿;磨削弧区采用径向射流冲击强化换热的试验研究[J];工具技术;1999年10期 |
13 |
董超,黄?,李瑞阳;EHD强化沸腾换热研究的进展与现状(I)──机理和理论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4 |
陶文铨,何雅玲;场协同原理在强化换热与脉管制冷机性能改进中的应用(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
15 |
路广遥,王经,孙中宁;窄环隙内强迫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5年02期 |
16 |
郑慧凡,范晓伟,王智伟,朱彩霞,张鬲军;水平矩形通道内开孔折流板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7 |
杨卫卫;何雅玲;黄竞;赵春凤;陶文铨;;多孔材料强化管内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
18 |
高虹;刘娟芳;;Helmholtz共振腔的设计及其脉动流体强化换热效果的试验分析[J];能源技术;2009年03期 |
19 |
李珞;张跟超;;板翅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研究[J];科技资讯;2010年15期 |
20 |
孙淑红;鹿院卫;刘广林;马重芳;;膜式全热换热器EHD电场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