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s三维培养及其微流控动态模型的构建
【摘要】: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的发现为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以及受损神经组织的临床移植带来新的希望。而要实现NSCs的各种潜能则必须对其各种生理生化特性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体外构建与体内微环境相似的NSCs模型是深入研究NSCs各种生理机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已成为神经科学与神经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
传统的NSCs体外细胞模型主要采用的是二维单层贴壁培养法和“神经球”悬浮培养法,细胞无法真正体现其在体内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而以生物支架为基础的细胞三维培养则被认为更加接近哺乳动物体内真实微环境,已经成为体外研究NSCs增殖与分化机制、药物及环境毒素筛选与评价以及构建神经组织替代物的首选模型。目前,体外构建NSCs三维类神经组织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没有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因此,本文主要在NSCs体外三维培养方式及其生长与分化调控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1)获取原代小鼠NSCs(mNSCs)并对其加以鉴定。通过原代培养方法从孕龄14d的昆明种小鼠胎脑的海马组织中获得mNSCs,考察了5个不同的接种密度对mNSCs生长趋势、所形成的“神经球”大小的分布以及扩增倍数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原代mNSCs的最佳接种密度为1×105cells/mL。传代培养的mNSCs能够稳定表达NSCs特征蛋白(Nestin和Sox2),经10%胎牛血清诱导能够分化成神经元(β-tubulin-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以及少突胶质细胞(O1阳性),表明本实验分离获得的mNSCs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
(2)筛选并确定一种促进nNSCs体外扩增的无血清培养基MA。三维模型需要足够的细胞数量,因此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并确定了能够提高mNSCs扩增倍数的培养基添加组分及其浓度与比例,MA显著地促进了mNSCs的增殖,细胞在对数增长期的最大密度可达到(7.25±0.23)×105cells/mL (p0.01),是初始接种密度((1.0±0.1)×105cells/mL)的7.25倍。同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A培养的mNSCs其Nestin的阳性表达率为94.2±3.5%,说明优化后的培养基能很好地维持mNSCs的干细胞特性。同时,实验结果显示,MA中葡萄糖/谷氨酰胺配比对mNSCs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确定了MA是一种适用于mNSCs体外扩增的新型优良培养基。
(3)提出一种基于两步培养的体外构建mNSCs三维静态模型的实验方法。该方法以0.5mg/mL的Ⅰ型胶原水凝胶为支架材料,采用两步培养法模拟体内神经发生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微环境。培养初期采用添加了EGF/bFGF/BSA/Lipids的DMEM/F12/RPMI-1640的促mNSCs增殖的培养基MA,待细胞形成直径至50-100μm左右的团簇时,将培养基MA更换为含有bFGF和BDNF生长因子的NB/B27条件培养基(MC)。团簇中的细胞开始沿着支架迁移,直到彼此相连形成神经组织样结构。此构建物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分布均匀,活率在82%左右,14.17±2.62%细胞仍保持mNSCs特性,而神经元比率为40.93±1.85%,星形胶质细胞比率为27.13±1.63%。
(4)建立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NSCs三维动态培养方法。mNSCs三维培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建立了一套适合nNSCs三维生长的微柱阵列式微流体芯片培养系统。实现了以胶原水凝胶为支架材料的mNSCs三维复合物在微流体芯片上的构建与生长。结果显示,利用静态培养条件下建立的两步法在芯片上构建的mNSCs三维复合物中有NSCs特征蛋白Nestin的表达,同时具备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能力;对一个培养周期内的细胞代谢产物进行取样分析,芯片三维培养体系中乳酸的浓度始终稳定在1.0mmol/mL以内,谷氨酰胺浓度维持在2.0mmol/mL左右,为mNSCs的生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而三维静态培养条件下乳酸浓度随着半量换液在2.5~4.5mmol/mL间波动,谷氨酰胺浓度也会随着培养时间不断消耗需要人工补加。这种两步法构建芯片式mNSCs三维模型,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成功率高。便于倒置显微镜下观测,有望成为新型药物筛选或环境毒素监测的神经组织替代物。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Q813
|
|
|
|
1 |
王树森,胡蕴玉,罗卓荆,刘慧玲,梁伟,章庆俊,阎明,姚庆君;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制备新型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
2 |
向云;燕铁斌;;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机制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年05期 |
3 |
林小敏;关水;葛丹;刘天庆;马学虎;崔占峰;;壳聚糖-明胶-透明质酸-硫酸肝素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评价[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
4 |
齐志国;朱晓峰;;不同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干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年03期 |
5 |
周亚浩;李雷;叶大田;;用于细胞成像的便携型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9期 |
6 |
赵红斌;马敬;杨银书;刘旭东;董菊子;马慧;;胶原神经导管对外周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年02期 |
7 |
顾其胜,严凯;胶原蛋白在组织工程及临床中的应用[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9年03期 |
8 |
杨晓运,李智,秦绿叶,于常海;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谷氨酰胺的代谢偶联[J];生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9 |
戴小珍;蔡绍皙;蒋稼欢;麻开旺;;微流控技术对细胞微环境的模拟及应用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
10 |
刘靖;曲静;徐晓静;张焕相;;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年03期 |
|
|
|
|
|
1 |
池光范,侯宜,侯立中,颜炜群,杨同书;胶原-纤维蛋白混合凝胶对关节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
2 |
孙凯;卫立辛;吴孟超;;组织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
3 |
章庆峻,罗卓荆,李明全,王军,李丹,杨柳;新型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基体的研制及其扫描电镜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7期 |
4 |
王树森,胡蕴玉,罗卓荆,刘慧玲,梁伟,章庆俊,阎明,姚庆君;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制备新型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
5 |
周强,吕厚山,栗占国;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
6 |
文鹏飞;宋克东;刘天庆;朱艳霞;;壳聚糖支架材料的制备、表面修饰及细胞粘附性能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
7 |
杨银;邵丽;邓阳全;张志斌;;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1期 |
8 |
汪志云;黄梦为;胡钋;饶强;;基于直方图的图像增强及其MATLAB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年02期 |
9 |
康维;欧阳成;王广志;丁辉;;基于分水岭变换的彩色细胞图像分割[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0 |
顾其胜,侯春林;天然可降解性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进展[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9年01期 |
|
|
|
|
|
1 |
江青艳,张守全,劳全林,高淑静,傅伟龙;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大鼠肝细胞的三维培养及其功能[J];动物学报;2002年06期 |
2 |
吕昌伟;胡蕴玉;白建萍;吕荣;;转壁反应器三维立体培养多样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7期 |
3 |
刘志国
,李刚,刘旺,肖仕初,夏照帆;二维和三维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4 |
杨力,鲁开化,王强,艾玉峰,王胜春;人皮肤胶原为支架的瘢痕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5 |
郑少萍,郭树忠;人类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表达促血管生成活性物质[J];医学信息;2000年12期 |
6 |
黎志明,朱家恺,程钢,朱庆棠,李志勇,秦允;模拟微重力对许旺细胞三维培养影响的初步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0年04期 |
7 |
张建民,王宏芳,丰美福;微载体支持下人肝癌细胞静置三维培养[J];科学通报;2001年10期 |
8 |
曲鑫建;李惠侠;孙世铎;丰美福;;模拟微重力条件下WB-F344细胞的三维培养[J];生物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
9 |
吴国平;周燕;谭文松;;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二维和三维培养系统中的生长代谢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1期 |
10 |
滕伟;郭志坤;;细胞三维培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