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群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群动力响应研究属于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的交叉领域,它需要综合考虑地震震源、地球介质、场地条件、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及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等因素。由于无法利用实验室条件,对包含震源、地球介质以及实际结构群的足尺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所以波动模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波动模拟方法研究可再现结构群的地震响应过程,进而透彻地解释结构群的震害现象。
本文首先梳理了建立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基本思路,介绍了地震断层的四个基本形态(包括走滑断层、正断层、逆冲断层和斜滑断层)和双力偶矩张量源,并推导了适用于本文平面应变问题的二维矩张量源表达式,整理了涉及有限断层震源参数(如断层尺寸、断层上的滑动位移和上升时间等)的经验公式,这些工作是本文相关章节建立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主要依据。
本文提出了一种近断层地震动模拟的被研究块体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通过四边形辅助计算网格,建立了连续介质中的被研究块体,再将应力沿被研究块体周围线段进行积分,得到了被研究块体周围所受内力的代数表达式,再将内力代入动力平衡方程可得被研究块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最后通过编制程序实现了空间域内所有被研究块体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通过推导算法的差分方程,得到了该方法的频散方程,并给出了实际计算中适用于该方法的稳定性条件和网格离散可采用的允许最大空间步长。与Lamb问题解析解的对比结果证实了被研究块体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同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为使该方法适用于近断层地震动的模拟,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引入到算法中,与离散波数法对比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引入有限断层震源的正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1994年Northridge地震三个近断层观测台站地震记录的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记录符合较好,并展示了断层的时-空破裂过程。本文提出的被研究块体方法可适用于分层介质、地表和地下不规则几何边界等复杂地质情况,并且方便引入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可作为模拟和预测近断层地震动的有效工具。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进行网格分级的被研究块体方法。在粗细网格的分界上,建立了由不同空间步长的四边形辅助网格构造而成的被研究块体,通过在粗细网格的连接处进行线性插值,使由粗网格组成的区域和由细网格组成的区域连接为整体,实现了波在两区域的相互传播。通过与Lamb解析解、Garvin解析解和无限域内两种分层介质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不同荷载(包括单力源和爆炸源)、不同介质情况下的正确性。针对具有起伏地表的盆地问题,分别用双力偶震源和爆炸源作为荷载,得到了场地表面多点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理论地震图和波传播的场图等,分析了不同倾角的震源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该方法对于介质的空间离散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网格分级大幅度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同时该方法适用于研究具有地表起伏的盆地问题以及其它复杂地质情况。
在被研究块体方法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群动力响应模拟的一体化方法,该方法可将地震震源、地球介质以及结构群考虑为一个“整体”。基于被研究块体的概念,分别在结构中、地球介质中和地球介质与结构连接处建立了三种典型的被研究块体。针对第一种被研究块体(用于结构),根据受力分析建立了它的动力平衡方程,并给出了实际计算中适用于该方法的稳定性条件,用于模拟波在结构中传播。第二种被研究块体(用于地球介质)可用于模拟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第三种被研究块体(用于结构-地球介质连接)用于解决上部结构与地球介质的连接问题,它是由结构的基础、结构第一层的半根柱子和基础下部的地球介质构成,可将结构柱端受到的剪力和轴力与周围来自第二种被研究块体的相互作用力连接起来,实现地震波在结构和土体中的相互传播。针对四个不同算例,用模拟一体化方法对近断层作用下结构群地震响应进行模拟,四个算例均使用同一半空间和同一有限断层震源模型,每个算例中都有三个相同的结构群分别位于断层附近的不同位置(上盘、破裂前方和下盘)。四个算例的不同之处是,算例一结构群中的所有结构均为6层框架结构;算例二结构群中既有6层框架结构又有24层框架结构;算例三结构群中结构均为24层框架结构;算例四结构群由三组不同动力特性的6层框架结构组成。模拟结果展示了结构的层间位移、结构屋顶的傅立叶谱、结构群的整体变形和结构群产生的波场等。分析了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对断层附近不同位置结构群地震响应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全文,并展望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本文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粘弹性介质中波动传播数值模拟的格子法(10972144)”的部分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311.3
|
|
|
|
1 |
邬鑫,朱晞;近场地震的速度脉冲效应及简化冲击回归公式的检验[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2 |
倪永军,朱晞;近断层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比和反应谱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3 |
朱介寿;;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4 |
谢礼立,陶夏新,王国新;强地震动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定[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1期 |
5 |
罗奇峰,胡聿贤;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和卢龙近场加速度合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3期 |
6 |
李小军,廖振鹏,杜修力;有阻尼体系动力问题的一种显式差分解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4期 |
7 |
周正华,周扣华;有阻尼振动方程常用显式积分格式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
8 |
张晓志,程岩,谢礼立;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的三阶显式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
9 |
金星,刘启方;断层附近强地震动半经验合成方法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4期 |
10 |
刘启方,丁海平,袁一凡,金星,黄勇;三维地震断层动力破裂的显式并行有限元解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
|
|
|
|
|
1 |
邵常贵,徐邦清,柳正仁;非齐次Poincare’标架丛、配丛以及它们的联络[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2 |
邵常贵;;时空局部Poincaré不变性与Lorentz丛作用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1980年02期 |
3 |
邵常贵;纤维丛表述的两种de Sitter引力的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4 |
苏甘龙,王有成;广义地基上结构物的有限元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
5 |
苏甘龙,王有成;广义地基上结构物的有限元分析[J];水利学报;1984年10期 |
6 |
杨玉泉;白金超;;超大型蛋形消化池结构群施工监测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1期 |
7 |
盛惠渝;组合转子结构整体应力分析通用计算方法的轴向位移连续方程[J];热能动力工程;1996年S1期 |
8 |
周传月,盛惠渝,林向东,李明;组合转子整体应力分析与通用程序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1999年01期 |
9 |
闵书亮,刘季;组合结构系统的振动控制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4期 |
10 |
阎秉哲
,刘亚非
,陈德权
,孙萍;国外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2期 |
|
|
|
|
|
1 |
冯承天;;示性类的基本理论[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2 |
;大连美罗集团有限公司[A];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
3 |
曹洪;骆冠勇;;广州市中心局部区域地下结构对地下水影响的初步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