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源雷达的动目标回波仿真与定位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电子战争中雷达侦察系统的“四大威胁”的日益严峻,无源雷达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四抗性”,较好的隐蔽性,抗打击能力强,侦察范围广等诸多优势,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无源雷达系统接收的动态目标回波信号进行仿真,将仿真的回波数据用于无源雷达系统的相关信号处理算法的验证、目标散射特性分析等,对于研究无源雷达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无源雷达系统的回波信号仿真问题,首先从该系统的组成结构上与传统双基地雷达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系统组成上分析了无源雷达系统相比于传统双基地雷达系统有“四抗性”的原因,同时给出了无源雷达系统中常用的几种外辐射源信号的性能分析和仿真,为无源雷达系统挑选外辐射源提供依据。
本文主要使用调频广播信号作为外辐射源信号进行研究,调频广播的带宽较窄,使该无源雷达的距离分辨率较宽,观测的飞行动目标可以用点目标模型来近似分析。点目标回波模型中,影响最大的即是目标的复散射系数(Complex radar cross section)。为了更加精确的获得目标的复散射系数,本文使用计算机辅助建模与电磁计算软件相结合的仿真方法获得目标的全姿态角下的静态RCS数据库,再针对目标运动和机体扰动问题,对其轨迹进行仿真,获得了目标的动态RCS数据。
针对调频广播发射天线架设不高的问题,分析了TRP(Two-ray path)传输损耗模型,给出了直达波与散射回波的功率关系。然后在传统点目标回波表达式的基础上,对无源雷达系统与目标的空间几何位置关系进行了严格的推导,分析了动目标的时延、多普勒频移及复散射系数与时间的关系,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复散射系数相位随时间变化对回波信号频率的影响。
论文最后针对多普勒分析方法不能对加速动目标进行检测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和多普勒分析的无源雷达动目标检测算法,能有效检测出目标,并正确估计出目标的时延、初始多普勒频移及目标加速度等参数,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
|
|
1 |
鞠晓燕,陶然,王越;基于多抽样率信号处理的无源雷达MTD方法[J];现代雷达;2004年04期 |
2 |
都世民;隐型飞机无处遁形——无源雷达浅析[J];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10期 |
3 |
陶建义;基于外辐射源的无源雷达技术[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
4 |
杨运甫,陶然,王越,赵兴浩;一种GSM无源雷达信号模型及模糊函数性质研究[J];电子学报;2005年06期 |
5 |
黄剑;黄建冲;王久辉;;无源雷达时差定位性能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8年04期 |
6 |
茅玉龙,翟丽霞,黄鹤;无源雷达协同定位精度仿真研究[J];雷达与对抗;2000年04期 |
7 |
杨振强;高玉良;翁呈祥;;基于无源雷达的目标仿真系统设计[J];科技风;2009年18期 |
8 |
杨广平;;外辐射源雷达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08年08期 |
9 |
丁卫华,陈京平,吴才广;无源雷达布站形式对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0 |
赵炜;阎世强;余岚;张俊马;;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无源雷达目标识别方法[J];航天电子对抗;2009年02期 |
11 |
钱眺;倪静静;桂峰;;四站时差定位中虚假值的处理[J];雷达与对抗;2009年02期 |
12 |
罗玉平
,赵建华,林森;基于USB接口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板卡设计[J];电子技术;2004年06期 |
13 |
吴彦鸿;王聪;曲卫;;一致性劈绕射理论在无源雷达绕射损耗中的应用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9年09期 |
14 |
万显荣;邵启红;柯亨玉;龚子平;;基于数字调幅广播的无源双基地地波雷达[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
15 |
王俊,保铮,张守宏;无源探测与跟踪雷达系统技术及其发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4年03期 |
16 |
;《雷达与对抗》总目次(2006)[J];雷达与对抗;2006年04期 |
17 |
邓捷坤;林新党;;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无源雷达控制系统[J];雷达与对抗;2009年02期 |
18 |
杨振强;高玉良;翁呈祥;;基于无源雷达模拟器的幅度算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0年01期 |
19 |
刘洋;郑福军;;无源雷达定位技术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
20 |
王永寿;日本的相控阵雷达研究开发与应用[J];飞航导弹;199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