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振动信息的船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长期服役于海洋环境之中,复杂恶劣的海况会使结构腐蚀、老化直到出现损伤,因此,损伤识别对于保障结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基于振动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因其具有节省人力物力、测试简便、可在线实时监测等特点而得到关注。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损伤识别特征值方法和振动信号处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结构振动信号时域特征分析技术的损伤识别。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振动响应时域信号的损伤识别特征值方法的研究。基于结构损伤前后的振动时域信号,使用损伤识别特征值的平均曲率差法和曲率差概率法进行损伤识别,使用分形维数作为损伤识别特征值,使用损伤前后多次识别得到的分形维数曲率差平均值和曲率差概率值作为损伤识别指标,研究了在不同噪声水平下的识别效果,方法集合了几种数学工具的优点,得到了阶段性成果。2.基于振动信号处理提高损伤识别方法对微小损伤识别能力的研究。使用小波降噪、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固有时间尺度分解(ITD)等方法对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基于处理后的信号使用分形维数曲率差法和曲率差概率法进行结构微小损伤的识别,得到了有益的结果。本文基于结构的振动信号进行损伤识别,对方法的抗噪声性能和提高方法对微小损伤的识别能力进行了探索,为船舶结构损伤识别和健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
|
|
|
1 |
赵娜;;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13期 |
2 |
杜祝遥;;基于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J];同行;2016年15期 |
3 |
崔鹏飞;李凤臣;张丽娜;肖烨;余祥;崔少飞;;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J];工程质量;2014年07期 |
4 |
吴向男;徐岳;梁鹏;李斌;;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与展望[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
5 |
许成祥;徐晶金;倪铁权;;震后钢管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现状及展望[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13期 |
6 |
崔鹏飞;;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2013年23期 |
7 |
陈长万;;基于动力特性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
8 |
张奔牛;毛成林;;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
9 |
张亮;;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9年27期 |
10 |
冉志红;李乔;;基于分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
11 |
李伟;;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8年23期 |
12 |
杨秋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振动与冲击;2007年10期 |
13 |
王中东;;基于振动分析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综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
14 |
张瑞云,曹双寅;基于振动的大型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策略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
15 |
张连振,黄侨,郑一峰,王宗林;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
16 |
姚忠伟,全强,刘立军;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年09期 |
17 |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
18 |
张开鹏,吴代华,李卓球;结构损伤识别反演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19 |
李国强,郝坤超,陆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两步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20 |
赵晨光;;浅谈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展望[J];四川建材;201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