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窄脉冲放电染料废水脱色技术研究
【摘要】:液中放电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它是在水处理反应器内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通道中的高能电子、活性物种(如自由基、活性分子等)等与溶液中的有机污染物质作用,使有机污染物质发生降解反应,乃至完全矿化。该技术因其处理效率高,无选择性、不产生二次污染等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近来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提出利用双向窄脉冲引发的气液混合体及气液固三相混合体中放电的方法处理染料废水,设计了放电处理系统,并对相应系统的放电特性进行了诊断。文中以靛蓝二磺酸钠(IDS)和苋菜红(AR27)为模拟污染物质,对放电水处理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以大肠杆菌为目标菌种,对三相放电水处理反应器的杀菌性能进行了考察。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
1.对双向窄脉冲电源与气液两相和气液固三相放电反应器的匹配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当脉冲电容(Cp)和放电反应器负载电容(C_R)满足Cp=(3~10)C_R时,放电反应器和双向窄脉冲电源之间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
2.分别利用电气和光谱、电气手段对双向窄脉冲电源引发的气液两相和气液固三相放电反应器的放电特性进行了诊断。实验考察了峰值电压、气体流量、溶液电导率等单因素对于放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定的放电反应系统,随着供电电压的增加,气液混合体和气液固三相混合体的放电增强;相同的供电电压下,溶液的初始电导率增加,系统的放电作用降低;其它条件相同时,气体的流量由0增加到0.75m~3/h时,气液混合体的放电作用迅速增强,气体流量进一步增加,放电作用增强变缓;脉冲重复频率增加,放电作用增强。
3.对双向窄脉冲电源引发的气液混合体反应器中放电脱除靛蓝二磺酸钠(IDS)水溶液的色度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考察了反应器的结构尺寸、电源的特性和溶液特性对于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小的电极间距有利于脱色反应的进行;提高放电反应器上的外加电压和电源的频率,能够有效地提高气液两相放电反应器中溶液色度的去除效果;溶液的初始浓度和电导率较高对于放电脱色反应不利。
4.研究了不同介电特性的固体填料对气液固三相放电水处理反应器的放电特性以及反应器中的主要化学活性物种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液混合体放电反应器中填充固体填料后,反应器中的放电作用增强,同时反应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气相臭氧及液相
臭氧、双氧水的浓度增加。填充导体填料时,反应器中的放电及等离子体相关化学过程
相对较弱,填充普通玻璃球时反应器中的化学过程的增强作用最明显,而多孔惰陶瓷球
的影响居中。
5.对双向窄脉冲电源引发的气液固三相混合体中放电脱除溶液中偶氮染料觅菜红
(AR27)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考察了电源的特性和溶液特性对芜菜红溶液脱
色效果的影响,并详细考察了各因素对三相混合体放电反应器中AR27脱色速率常数的
影响。结果表明:较小的电极间距、较高的供电电压和频率有利于脱色反应的进行;而
溶液初始浓度和电导率较高时对觅菜红的放电脱色不利,碱性溶液条件下有利于AR27
的脱色。反应器中AR27的脱色反应为一级反应,处理过程中溶液的TOC不断下降。
6.根据研究结果,对放电过程中各物理化学效应对染料废水脱色的作用进行了分
析。实验发现电解作用和单独曝气对放电脱色反应的贡献不大,而放电过程中生成的活
性物种如臭氧、HZOZ、OH·是引起放电过程中染料脱色反应的主体。
7.对双向窄脉冲电源引发的气液固三相混合体中的放电杀菌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发现放电巧分钟,反应器中的杀菌效果保持在90%以上。反应器中的功率密度越
大,杀菌效果越好,气体流量增加,放电杀菌效果增强,而溶液的初始电导率和pH对
放电杀菌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双极性脉冲,脉冲放电,气液混合体,气液固混合体,等离子体,印染废水
|
|
|
|
1 |
华彬,陆永生,胡龙兴;利用铁粉与磁粉载体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11期 |
2 |
孙华,洪英,高廷耀,周增炎;染料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0期 |
3 |
刘琰;孙德智;;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6年06期 |
4 |
黄宇;孙宝盛;石玲;邵长亮;;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效果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年02期 |
5 |
吴文卫;吴炳智;陈建中;;射流式SBR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7年06期 |
6 |
王战敏;何闪英;陈昆柏;蔡美强;;电混凝法处理橙黄G模拟染料废水[J];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
7 |
朱骏华;;探索以废治废的可能性——染料废水间的互凝效果研究[J];染料与染色;1984年01期 |
8 |
李家珍;;染料废水气浮净水初探[J];化工环保;1986年02期 |
9 |
云桂春;E·吉尔伯特;S·H·艾伯勒;;臭氧氧化法处理含蒽醌—2—磺酸染料废水[J];水处理技术;1986年04期 |
10 |
王连军,黄中华,刘晓东,井征堂,靳建永;染料废水的内电解脱色处理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05期 |
11 |
张林生,蒋岚岚;染料废水的混凝脱色特性及机理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2 |
徐锡彪,褚宏伟,孙建中;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10期 |
13 |
朱世云,李道棠;有机染料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08期 |
14 |
邹红林;新型氧化-混凝剂处理染料废水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1期 |
15 |
施银桃,夏东升,李海燕,曾庆福;总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在染料废水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03年04期 |
16 |
吴炳智;徐卫东;陈建中;吴文卫;;微电解——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6期 |
17 |
白波;陈志红;王莉平;;超声波/铁-炭微电解耦合处理直接大红4BE染料废水[J];应用化工;2007年02期 |
18 |
孙颖;雷兆武;郭静;;Fenton试剂处理低浓度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9 |
于洪锋;;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应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7年S1期 |
20 |
黄亚鹤;常天俊;杨中东;;白腐菌对染料废水脱色的研究[J];工业加热;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