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保税区于九十年代初正式开始设立,至今全国共有13个保税区。经过多年发展,保税区在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带动口岸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下,保税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税区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交汇点,如何迅速而稳妥的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这些问题正是当前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应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对境外自由贸易区和我国保税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从宏观上对转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理论上对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进行探讨,进而由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且高效、便捷的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发展之路。
本文研究有如下特点:
1、当前学术界对保税区的研究,尤其是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本文所作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
2、本文对世界自由贸易区进行考察后,得出了要建立保税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贸易区的必然联系,需要在转型的基础上达到管理、运作等方面的真正接轨,为研究我国如何建立与国际经济相适应的特殊经济区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3、以往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往往仅在政策方面进行探索,但对机理和模式方面却没有具体的研究。本文在保税区转型机理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转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明确提出了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具体目标模式,在研究的深度上进行了新的拓展。
4、本文的最后,作为研究结果的一个具体应用,对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做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转型的战略,在研究的实用性上做了开创性的探索。
本文采取的是一种在逻辑上逐步深入的论述方式。文章的基本脉络是:首先,通过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比较分析得出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转型在诸多方面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对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对自由贸易化的影响分析,得出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然性和在中国将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将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提供方法上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摹本。最后,通过转型机理和转型模式的研究,提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本文还以大连保税区为案例,对其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详尽的转型战略,可供借鉴。
本文研究方法采取了对比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研究的结果和重要结论:
第一,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势在必行。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必
须在加快融入WTO的过程中,在适当的区域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自由贸易区。
第二,当前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时机己经成熟。依据本文提供的保税
区转型指标体系和模型,在综合评价基础上选择具备条件的保税区进行转型试
点,提供运作经验。
第三,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功能目标可有三种选择,即以自由港为核心的综合
型自由贸易区;以贸易和出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工型自由贸易区;功能专一的
自由贸易区。各保税区的功能目标设定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第四,大连保税区己经具备了转型条件。转型的功能目标为“以国际物流为
中心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
关键词: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评价;目标模式